目前分類:生命樂章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220506_171747.jpg

        俄烏開戰已逾兩個多月,有關戰爭新聞不斷,報導中,屢屢傳出烏克蘭在西方國家援助及技術協助之下,不時以輕型無人機或簡易肩式武器,如刺針飛彈、鏢槍飛彈等,攻擊俄方低空飛機或地面坦克,小兵立下無比大功,發揮戰術奇襲效果。
        由俄烏戰爭,尤其是關於肩式操作導彈之新聞,不禁勾起塵封許久之記憶,回想起五十年前當兵時的一些往事。
        五十年前之肩式火箭筒,自然沒有今天精準之導彈功能,僅能依距離直線瞄準,卻具鋼板穿透威力,是當年對付陸上雄獅坦克之利器,也是配屬步兵連隊之少數特裝兵器。
        火箭筒長逾兩公尺,體積較大,有如軍樂團中,那隻需扛套在身上的巨型喇叭,非常搶眼。在軍中哪天行軍或操練時,如輪值扛着比步槍大得多的火箭筒,總希望早點移交出去,御下重擔。
        記得有一次野外行軍,每個人全副武器裝備,多數人帶着M1半自動步槍,少數人扛著輕機槍,另有少數人則是負責肩式火箭筒。由於火箭筒平時少見,扛在身上又顯得頗有份量,在田園野外,一路引來不少可愛小朋友跟隨張望。我想小朋友除了好奇好玩之外,或許也多少帶點同情我這位身材並不髙大的阿兵哥,在烈日艶陽下,負荷特重兵器之辛苦吧!
        不過,就我個人之經驗與記憶,火箭筒其實質地輕巧,扛在身上並無特別負重之感覺。印象中,我還可以輕鬆地與跟在身邊的小朋友,打打招呼,作作鬼臉,苦笑自嘲一番。
        我個人服役期間,參與無數步槍、卡賓槍、手槍實彈射撃演練測驗,至於機槍、火箭筒、迫擊砲等,或許因成本較高,砲彈有限,多係由教官示範實彈操作,或由教官挑選少數人員代表演練。記得那次火箭筒實彈射撃課程,我是被推選的少數人員之一。
        印象中,火箭筒之操作並不複雜,在難免緊張亢奮之餘,我依照操作要領,儘量屏氣凝神,徐徐校正瞄準前方目標,輕輕扣下板機,觸動電流,火箭彈即呼嘯而出,直奔幾百公尺外一輛報廢之坦克靶車,只見火箭彈直接命中目標,煞時炫爛火花四射,熊熊硝煙瀰漫,當時興奮之情,至今猶是難忘。

20220510_161935.jpg

20220506_173416.jpg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1213_205157.jpg
        轉眼又屆歲末年終,在全球疫情暨世界情勢激烈振盪下,2021年即將走入歷史。

        部落格短文邁入八個年頭,成為個人退休生活之一部份,或也可說是個人年度生活之縮影。

        2021年國際新聞主軸,圍繞全球疫情、美中對抗以及美國大選亂象,個人有意無意之間,跳脫新聞頭版標題,書成了沒有跟上新聞主流的「國際論壇」。《2016 2020》《年度風雲馬拉威》《國際新聞觀察隨筆》《立陶宛新聞風雲》《梅克爾時代之落幕》《津輕海峽.台灣海峽.宗谷海峽》《德國首位女外長上台》。

        受疫情直接影響,近兩年未曾出國,即連國內旅遊都明顯受限。「旅遊隨筆」只有寥寥幾篇,撐撐場面了。《柴山秘洞 震撼回味》《壯闊海岸阿𡏅弍》《風雨中首登基隆嶼》《武陵七家灣秋旅小記》。

        今年七月,長時延期不定之2020東京奧運,終於登場舉辦。台灣選手表現驚艶,締造耀眼佳績,陪伴我們開心走過這段難免沈悶的日子。另世界網球大賽陸續恢復正常比賽,迎來現場熱情球迷,球場重現消失多時之熱鬧氛圍。「體育頻道」中,《2021澳網風雲》《羅馬公開賽大驚奇》《溫布敦女網冠軍之夜》《2020東奧 2021雜記》《美網開打 電子裁判》《美網傳奇迎新世代》,見証了這段具傳承意義之一頁。

        同樣受疫情影響,全年沒走進電影院,亦未特別回首欣賞古典電影,往年之觀影心得甚或偶爾評論一番,今年都付諸厥如了。平日則持續接觸閲讀人文、歴史、社會、新知等,寫下《台灣 朝鮮 滿洲國》《二戰完結篇?東京大審!》《末代荷蘭治台長官之命運》《回首拜佔庭帝國》《印度 東印度公司 英屬印度》。
《六十甲子同學會》《茶花記趣》《庭園迎春小記》《十年前退休那一天》《新冠疫苗施打記》正是今年家居及社群生活之隨筆紀錄。另一篇《花朵變色小魔術》則是白內障術後第三天,反映視覚感受之即興筆記。目前持續調適中,也因此,一年一度圓山網球聯誼賽,只好臨時取消報名而抱憾缺席了。剛收到駕照換發通知,提醒自己不復年輕,未來要更加注意維護生活作息健康。

        揮別2021,迎向2022。
        祈願年年安康喜樂! 台灣永續和平繁榮!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10619_124506.jpg

        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這是我人生中幾個最重要的日子之一。經歷漫長四十四年歲月的職場生涯,我懷着無比複雜難以言宣之思緒,從公司離職退休了。

        這一天早上,我如常上班。當天正是公司召開年度股東大會,同時也是公司三年一度董事會改選的日子。我依例坐在會場主席台的長桌子上,也依會議程序作了年度營業報告,並回應了若干股東之提問。

        當天股東會氣氛還好,沒有股東對着主席台甩杯子潑水,也沒有股東拿著麥克風喧鬧,沒有股東群組鮮明對峙叫陣,也沒有股東蓄意杯葛阻撓議事進行,股東年會可說是順利結束。作為專業經理人,我終究完成了最重要的階段性工作任務。

        從會場回到辦公室,這是多年熟悉的工作場域。望着早兩天已收拾清空的辦公室,以及空蕩蕩的辦公桌面,心中不免有些感觸,這將是我最後一次踏進這個辦公室,而且也即將為長年的職場生涯劃下句點。我的離職申請書上,清楚地敍明自「股東會後離職」。

        臨行前,同仁給了我滿滿的祝福,公司還幫我籌辦了一場盛情感人的歡送會。猶記得有幾位同仁還跟我提及說,離職前這幾天,我的神態表情似乎顯得特別輕鬆愉悅。雖面對人生這麼重大的𨍭折、即將踏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階段、面臨亟需全盤調適未來退休生活之挑戰。但我也即將卸下職務的擔子,解脫職場長期之工作壓力。

        交雜着些許不安與失落,卻擁抱着更多的正向能量,我懷着對公司深深的感情,印記着許許多多的故事,以及無窮無盡的回憶,不捨地揮別了這個從草創時期就參與工作的公司,向人生另一階段邁進了一步。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10848463379.jpeg

        在好友 Jack 費心牽線安排下,前幾天,我與離校近六十年未曾見面的老同學,竟然難得有緣重逢再相聚。

        從書房櫃中泛黃卷堆中,好不容易翻出早已斑剝脫頁的兩本台中一中畢業紀念冊,一本是1959初中畢業,一本是1962髙中畢業。看着一張張卡其服光頭照片,我幾乎快認不得自己當年的模樣了。由紀念冊上的名錄資料,我更加確認我們老同學髙中有兩年半在同一班,(台中一中到髙三下學期才文理分組分班),也才知道我們初中三年同校只是不同班。

        六十年時光轉眼過,昔年清平學生情景,又一幕幕清晰浮現,歷歷如昨,勾起無限的回憶及無盡的感慨。聚會席間,我們暢談同窗往事,我們笑談校園軼事,我們追憶啓蒙恩師,我們關心同學們近況別後。一甲子歲月悠悠,難得再相遇都已雙鬢白,同學各已走過不同際遇之生涯。

        髙中畢業那年,我們作了不同之選擇,走上完全不同發展之路。我的老同學選讀甲組理工,這是台中一中多數學生之主流選擇,我則選了乙組唸財經。老同學勤學資賦優異,後留美取得博士學位,在學術研究領域,是知名傑出專家學者。回國後,更參與我國最髙國防科學研究機構,主持尖端科技長程導彈系統之研究及開發應用,對台灣國防暨相關產業貢獻厥偉。作為六十年老同學,我自是備感與有榮焉。

         「昔年同窗筆硯親
            驪歌聲起各西東
            歲月悠悠天涯路
            六十甲子喜相逢」
        老同學有緣再相聚,誠乃人生一大樂事,爰特記之。

1610862347129.jpg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1017_081459[2]  

        為了〈高發會〉特展引導員生命故事之編輯,我提筆寫了五十多年前當兵服役往事,包括了《成功嶺新兵日誌》 《714高地步校風雲》 《81陸軍黑人部隊》及《陸戰隊射手傳奇》,可說涵蓋了我整個服役生涯的幾個重要階段。


        短文發表後不久,得接老同學T兄回應指教,帶來無比激勵與鼓舞,心中頗為感激。對於《步校風雲》乙文中的受訓感言所敘:「沒有人能否認步校受訓之嚴之苦,但在艱難困苦中卻有一股難以言狀的感情,讓受訓生活充滿了回味。」T兄指教:「就預官而言,從醫學觀點,這個結果是否也是屬於斯德哥爾摩症的反應?」還特別貼心說到:「對不起,我有這個奇想,勿怪。」


        坦白說,我個人對於斯德哥爾摩症只有基本的概念,並沒有深入的瞭解。而前文或許篇幅所限,未能深入敍述受訓的詳情細節,更無法完整清楚表達思緒與情感。感謝有此機會,再就步校生活作些補充回顧,並純就個人觀點感受,試為敘說與前一階段的成功嶺到底有何不同。


        大二暑假, 暫時揮別了校園,踏上了成功嶺,面對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社會生活型態,開始完全陌生的軍旅生活。這時,內心對未來未知的茫然感,是非常強烈的。等到兩個月成功嶺受訓結束,緊接着到步校報到,雖說,因為與別人比較,不免覺得運氣稍差,心情有些低落。但對這第二階段的步校受訓,心中明顯坦然多了。


        軍中生活,講究紀律䏜從,管理嚴格不在話下。尤其在那個威權強人的年代,我們接受了各式各樣的訓練以及磨練。成功嶺作為大專預官的搖籃,形成制式訓練及生活型態,當年蔣總統親校結訓大會的神秘與緊張,或許多少可說明這樣的氛圍。步校受訓嚴格依舊,甚有過之,但整個氣氛卻有所不同。


       成功嶺暑訓中心,有着當時相對最好的設施,對學生有着最佳的照顧,這是其他營區校區所無法比擬的。然而,成功嶺除了是一個封閉的營區,卻也是一個與外界隔絶的區域。在這裡,讓人非常期望看見外面的世界,甚至希望呼吸到外面清新的空氣。


        步校也是一個封閉的營區,但在封閉之中,卻有着開放的氣息。在寛廣遼濶的校區之外,仍是一大片操練營區。我們每天整隊在校園受訓,也每天步出校區,路過地標714高地,進行野外操練。在這裡,可以看到農村人家,也可以接觸到田園風光。甚至野外操課之餘,還可以看見附近人家戴着斗笠的小姑娘小弟弟,叫賣着自家水果或者冰水飲料,這才是一般的人間景象!印象中,當時似未嚴令禁止休息時間買些水果冰棒,在嚴格封閉之中,難得有了些許開放輕鬆的一面。


        步校管理極為嚴厲,步校高層對所屬連隊隊職官,甚至有一套頗為特別的考核方式,就是要求連長、輔導長在短期內認識連上百餘位受訓學員。上級監查官在連隊列隊集合的現場,要求叫出每一位學員的姓名。我雖不一定認同這樣的考核方式,但步校連隊官兵間的上下關係,似乎因此比其他地方多了些親切互動與關心。我剛到步校報到沒多久,有一次連長竟認得我,還自然叫出我的名字,讓我大感驚喜,這在軍中是十分少見的經驗與感受。


        前文還提到,步校野外午休最佳的地方,是人家墓地前方的小平台,聽來或許有些誇張,但在當年緊張疲累野外操練之餘,卻是個人真正的感受,頭頸頂着頭盔,手扶步槍,側臥輕眠,那種小小幸福感,真的至今猶在。


        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大時代巨輪下的過往,不管成功嶺、步校、黑人部隊或者陸戰隊,都令人難忘,個人也都盼望舊地重遊。然而,步校生涯最是令人回味!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在陸戰隊服役期間,參加了多次日間及夜間的行軍演習。記得有一次,頭戴鋼盔,全身武器裝備,由日落黃昏出發,直到清晨方返營結束,歷時十餘小時,每個人都精疲力竭。在黑暗長夜中,在漫漫長路當前下,只見遠方山頭,那盞軍方設置的指示燈,忽而在左,等下已轉成在右。而遠處煉油廠燃燒塔的熊熊火光,一下子出現在前面,過不久又落在後邊了。如此反覆多次, 一路上,依照老兵前輩的經驗,踏着無意識機械化的腳步,瞇著眼緊跟着前一位弟兄的"聲""影",進行所謂休眠式的長途行軍。就如此這般,我們也都通過了層層的考驗。


        陸戰隊的訓練嚴格是出了名的,為提昇訓練效果,在某一段特定期間,特別專注某訓練科目進度,名為〈訓練管道〉,如游泳管道、射擊管道、寒訓管道、山訓管道、戰技管道,甚至還有政治管道以及裝備保養管道等。


        在訓練管道期間,從早到晚,專注某訓練科目的演練及檢討,營隊官兵不論軍階及職務,皆奉命叄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射擊管道,主要是M1步槍的演練及實彈射撃測驗,各單位之間為爭取榮譽,也自然形成比賽競爭。經過幾週分階段的操練及實彈打靶 ,最後進行每位官兵50發子彈測試,由500公尺、300公尺至200公尺,分別以臥姿、坐姿及立姿射擊。命中靶心得5分,總分250滿分,超過210分以上為甲等射手,軍中通稱狙擊手或特等射手。


        我在成功嶺及步校均曾參加多次射擊訓練,惟規模較小且無完整個人測驗,只知成績不差。而這次在射擊管道的特殊訓練下,再加上長官激勵,增添了參與競賽的緊張氣氛。射擊測驗結果,我以212分榮登金榜,也有了陸戰隊特等射手的封號。實在說,這是在當兵之前,怎麼都想不到的。


        還有一次戰技訓練投擲手榴彈,我輕易投擲五六十公尺,出乎連隊官長及同袍意外,等到第二階段擲準項目,我由這邊散兵坑,投向三四十公尺外的另一壕溝坑,竟然兩三顆手榴彈皆直接命中。(當然他們並不知道我從小叄加棒球隊)。等到團長準備召集訓勉時,營長見所屬連隊行政官竟然在列,還特別過來確認打氣一番。營長一定以為大專預官怎會是戰技選手呢?!


        1967年7月4日,近一年的陸戰隊生涯結束,我從林園基地退伍。這時的我,已不再對南部縣市那麼陌生,更帶着滿滿祝福的行囊,尤其是滿懷豐富人生的體驗,精彩生命故事的回味,開啓人生另一階段的職場生涯!

20171025_175241[1]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二暑假,經歷了成功嶺與陸軍步校的密集訓練,度過艱辛難忘的四個月軍旅生活,我卸下軍裝,重返校園。等大四一畢業,又馬上投入中華民國陸軍,正式開始服少尉預官役一年。


        記得當年是在高雄楠梓報到,隨即被軍方卡車載送至分發單位,後來才知道,這個單位可是大有名氣,因為戰力威猛又軍紀嚴明,且軍服肩章黑人盾牌 ,在軍中被封稱為"黑人部隊"的81師。而我就延續當兵歷程的運道,再獲一支上籤,奉派在這支野戰師的基層連隊,開始了一天二十四小時的部隊生活。


        到81黑人部隊報到約一個月,教育部留學考試名單公佈,依規定可請幾天公假到台北參加講習。當年正是兩岸持續緊張對峙,台美軍事合作密切,越戰打得正熱的年代。在這樣的局勢氛圍之下,各種軍事有關的揣測傳聞不斷,在軍中當然也可聽到一些風聲。我的請假申請書,可說是在很勉強的情況下,才核可下來。


        幾天公假一結束,我依命令到指定地點及營隊銷假報到。可是,從這一天開始,我卻已從原來的陸軍黑人部隊,變身成為海軍陸戰隊一員,擔任陸二師戰車連行政官。我也由陸軍變成海軍,意外展開為期近一年的海軍陸戰隊服役生涯。


        陸戰隊係海陸兩棲的作戰部隊,更精準地說,係屬登陸攻擊性武力。當年,由美軍提供裝備訓練,成立陸戰第一師,而不同意新增陸戰隊伍。但在美方不干預的默契下,由台方自行改編成立陸戰二師。而81黑人部隊被選定改編,其實也是有脈絡可循,一點也不意外。只是我躬逢其盛,叁與了這段陸戰隊建軍重要的一頁。


        陸二師成立不久,部隊即下台南新化基地,展開陸戰隊的訓練及測試。這是一趟跨縣市的移防作業,人員徒步行軍,大型裝備則車輛運輸。我也與大夥官兵預定徒步前往,或許是幸,也或許不是,到了最後一刻,我卻臨時奉令以軍官身分,負責押運一部軍車,也因而錯失了一次日夜長途行軍的經驗。坦白說,以當時的個人興趣與體能,尤其我剛由北部初到南部,對於封閉的軍營範圍以外,那美麗的公路風光與大片田園人家美景,還是蠻感興趣的!

20171025_175650[1]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20171017_081836[1]

        大二暑假,我在成功嶺接受了兩個月大專預官暑訓,當大夥輕鬆愉快迎接結訓的時候,我的心情卻反而顯得有些低落,因為,我有如當年抽中所謂"金馬獎",奉令即將再到陸軍步兵學校報到,繼續接受兩個月更正統的步兵專科教育。


        當年大專預官役,係依各校科系、專長,由軍事單位研定各軍種兵科員額,由學生抽籤決定兵科及分科訓練學校,(當然,有些是不必或不能抽韱的,比如政工幹校)。台大經濟系往年都是進入財務學校及經理學校,而那一年,不知何故?!卻突然增加了不少步兵兵科籤額。我也鴻運當頭,一下子就抽中上上籤。


        熬過了兩個月艱苦的成功嶺訓練,多數同學輕裝簡行,到分科學校開始上課下課的日子。而我卻帶着一批成功嶺的基本軍服裝備,坐上了南下火車,往陌生的高雄鳳山報到。當時還因為在縱貫鐡路線上,空軍岡山、海軍左營都有,就是遍尋不着陸軍鳳山而困擾。後來才弄清楚,原來還要更往南邊,它在屏東枋寮支線上。如今思之,也是趣事一樁。


        鳳山步校與陸軍官校相鄰,都有寬廣遼闊的校區,由步校前門口行進至後門口,大約要走上一個小時,出了校門還是廣大的訓練營區,感覺比台大校區還大。校外的714高地,標高71.4公尺,並不算高,卻是步校的一大標記,也是當年幾乎每天受訓操練必經之地。


        每逢星期假日,其他學校多在早餐後放假出營,唯有步校獨樹一格,嚴格執行軍紀教育,學生不只整隊行軍至714高地,還在校內司令台前列隊接受檢閱,聆聽官長精神訓話,最後再來個服裝儀容檢查,如此這般,等一切 Pass ,都已經快接近中午了。這就是步校!也是所謂步校精神!


        在這樣嚴格要求的環境中,我們密集地接受各項兵器及戰術戰技訓練,不只熟練步槍、手榴彈、槍榴彈的操作,也深入瞭解30機槍及50機槍之性能及佈陣,還實地操練弧形攻擊的迫擊砲,我自己還被選上親自操作肩上火箭筒,當我屏氣凝神,瞄準目標,扣發板機,火箭彈呼嘯直接命中幾百公尺外一輛報廢的坦克車,剎時發出炫爛火光。當時興奮之情,至今都沒有忘記。


        緊張吃重的野外訓練之餘,午後小休便是大夥的期盼。我也跟大家一樣,儘量找個有樹蔭的地方,運氣好一點的,可以搶到一個人家墓地前方的小平台,就這樣,頭頸頂著鋼盔,手抱着第二生命的步槍,側身躺下,如果加上清風徐來,很快地就可進入夢鄉。如此短短午休時刻,當時就覺得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所謂幸或不幸,情境不同,心態不一,真的是一念之間!


        經過兩個月艱辛課程,終於完成步兵專科訓練,大夥快樂走出步校。坦白說,除了慶幸順利完成分科教育外,我還懷抱着對歩校生活點點滴滴之懐念。沒有人能否認步校受訓之嚴之苦,但在艱難困苦中卻有一股難以言狀的感情,讓受訓生活充滿了回味。這跟先前成功嶺的經驗與感受,有極大的不同。


        五十多年後的某一天黃昏,我因事南下高雄,剛好途經鳳山,特別在步兵學校校門附近下車,雖然周遭已變熱鬧,景物已非昔日軍事重地模樣,憶及當年受訓情景,心中仍不免百感交集。我在對街路邊很自然地,拿起相機對着步校門口拍了兩張,(當時天色已昏暗,引發了自動閃光),沒想到,這一拍照動作,卻引來門口荷槍警衛快步前來關切詢問,氣氛弄得有些緊張,這也成了舊地重訪的一小揷曲。

20171017_081701[1]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4年夏天,當年我由大二升大三,這卻是我學生時期最重要的一個暑假,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顧的一段。前兩個月,我上成功嶺接受預官入伍訓練,由文弱書生蛻變為大專兵,這是那個時代的男生必須接受的洗禮。緊接着,我又到陸軍步兵學校接受兩個月專科訓練,成為所謂堂堂正正的革命軍人。


        成功嶺位於台中南緣大肚山上,是大專預官的暑訓中心,營舍設備相對較佳,對受訓新兵也有諸多照顧。但悶熱的百人上下大統舖、門半截一條溝式衛生間以及戰闘澡浴間,依然是當年的基本設施。而我們大夥也在所謂合理的叫訓練、不合理的叫磨鍊中,逐步通過時代的考驗。


        成功嶺是個封閉的營地,幾乎與外界隔絕。當兵期間,阿兵哥總是盼望假期,在成功嶺受訓,更是渴望假日外出,可以呼吸外面清新的空氣。當我們在成功嶺受訓約一個月後,總算盼到了第一次可以外出的星期假日。大家興高采烈出營度假。當天,我卻碰上了一件糗事,至今都覺得有些尶尬,有些無奈。


        成功嶺放假外出,依規定是要着軍裝的,而在隊職官的默許潛規則下,許多學生就穿着便服出營了。受訓學生頂着發亮的光頭標記,再披上一身烈日驕陽曝曬的黝黑皮膚,走在台中假日的街頭上,本來就是很顯眼醒目的。只是,沒有想到,一組軍方的便衣查核人員,不知何時,早已悄悄地盯到你身邊了!就這樣,難得第一次成功嶺假期倏然告終!我以服裝儀容不整被違規記點,處罰禁足一周,第二禮拜外出假期也就跟着泡湯了!


        經過嚴格密集的訓練,經歷各項緊張刺激的體能及戰技科目,我們逐漸適應了營區的生活方式,原不習慣的豆漿饅頭也變得好吃多了,偶爾還可定下心來,欣賞週遭大肚山的一草一木。我們每天摺疊豆腐棉被;學習在十秒鐘內拆解結合M1步槍;在機槍實彈掃射震撼下,持槍匍匐前進;更體驗那驚心動魄的半夜全付武裝緊急集合!


        兩個月的成功嶺訓練進入尾聲,我們也以較輕鬆的心情迎接結訓日子的到來。可是,整個成功嶺營區為了結訓大會,卻突然明顯籠罩在一股緊張神秘的氣氛中....後來才知道,原來,萬民擁戴的民族救星蔣總統將親臨校閱!結訓大會終於來到,蔣總統站在黑色敞蓬閱兵車上,緩緩繞過我們的受訓隊伍。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從小書中報上常見的蔣總統,在時代巨輪下結訓這一幕,雖已事隔五十餘年,卻可說仍歷歷在目。


        成功嶺是大專預官的搖籃,更是許多大學生成長轉折的關鍵。在這裡,緊張、壓力、挫折在所難免,但也培育了每個人的獨立性及團隊精神,同時豐富了人生多元的歷練,開啓了生命的新視界。我一直期盼,有朝一日能重返成功嶺,實地回味那已超過半個世紀、那刻骨銘心令人難忘的大二暑假。


20171025_175413[1]  

20171017_082116[2]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年多前,網路媒體曾有一篇報導,指稱北歐國家不只壽命長,而且臨終前僅約兩週的臥病時間。相對地,台灣地區的老人在人生末期,卻有長達七年多的長期臥床。兩者差異極為懸殊,由於此項論述與一般的認知頗為接近,而廣為大家所接受並引用。至於其立論數據之基礎為何?是否為正式的研究報告,亟思有機會再作進一步瞭解。


        前些時,看到另一則網路報導,針對上述歐亞兩地,人生最後階段的臥病時間,做了一些論述:北歐地區高齢人士,雖年長力衰,仍多自行勞動勞務,而東方社會基於孝親尊長觀念,老年人多由他人代勞服侍。認為此項東西方社會之明顯差異,是北歐沒有長期臥病老人的原因。論者甚而鼓勵讓老人多自行勞務,改變長久以來東方社會觀念。


        老人多勞動以保健康,應是有所本的。然而,何以北歐老人多勞動,可以導致在短短十四天,即快速衰竭走至人生終點。相對地,何以多假手他人代勞服侍的東方老年人,卻不能相同情況,而要拖上七年多的漫長臥床歲月。其間的因果關係如何?是否有必然的關連?上面的論述,顯然未能提供完整清晰的解釋。


        以上兩篇網路媒體報導,與高齡化的社會主題有關,也是台灣現今社會切身的話題,相信為許多人所關注。惟個人一直心有懸念,盼望有更完整的學理依據,或者嚴謹的實証研究資料。


        最近,一篇關於〈北歐沒有長期臥床老人〉的報導,吸引大家的注意,這是一篇由醫界人士親身訪問北歐,實際探訪醫院醫療機構,詢訪養老社福人員後,所作的一篇專訪心得報導,雖非屬正式學術報告,卻可稍解上述個人之惑。


        這篇報導敍及,北歐真的少有長期臥床的老人,生命末期多很快地走完最後一段。在北歐的醫院𥚃,也看不到那麼多的揷管治療、腸道餵食、人工吸呼輔助、植物人等。根據這位醫界人士作者徴詢及觀察結果,北歐國家的醫療理念及社會觀念均認同-醫院固然是醫療機構,但醫療亦有其限制,在醫療顯已無法挽回生命時,即放手歸依自然定律,不再作過度、無效、無意義的醫療。


        而在台灣,除了傳統孝道及道德觀念,整體醫療體系及社福運作,加上現行法律規範,是否造成長期臥床老人的情況?根據一般瞭解,老人未能自然善終的現象,似乎是蠻常見的。這個社會的現實面,似應正視。是否應審視檢討醫療、健保、社福制度?是否應更關心老人生活品質、生命尊嚴的問題。尤其從長期臥床老人的角度,是否該嚴肅探討生命的意義?


        根據內政部的最新統計,台灣的平均壽命再創新高,達80.2歳,而且台灣整體醫療水準提昇,為其它國家所普遍肯定。有關病人自主、生命觀念、法規環境以及醫療理念也應有所調整。期盼邁向-更尊重自然法則、維護生命尊嚴、崇尚人本思想、善用醫療資源的新世代,建立一個既長壽又健康的高福祉社會。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1572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一個國家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如達到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七,這個國家就進入所謂〈髙齡化〉的社會;如超過百分之十四,就實質進入〈高齡社會〉;如比例再攀昇到百分之二十,則是一個〈超高齡社會〉。


      近年 ,台灣的人口總數變動不大,依照內政部的最近統計,2016年2月份的人口總數是2349萬人,其中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數297萬人,比例達百分之十二.六四。回顧台灣自1993首度跨越百分之七的關卡後,人口結構持續老化,已是一個高齡化的社會。預計在2018年,即將再度跨過百分之十四,甚至預測在2026年即將突破另一關卡百分之二十,進入超高齡社會。


        台灣人口結構的變動,呈現明顯急速的老化現象。由於生活品質提昇,加上衛生醫療進步,以及民衆更関心保健,台灣的平均壽命逐年上昇。依照最新的統計,平均壽命已達79·84,其中男性為76·72,女性是83·19,台灣的平均壽命已可列入世界排名前段班。


        老年人口比例上昇,平均壽命延長,再加上偏低的出生率,更凸顯了人口老化問題的嚴重性。台灣現今普遍晚婚、不婚、甚至婚後不生的現象,與早年因人口快速增加,推行家庭計劃節制生育的環境及人口政策完全不同。台灣的粗出生率,1980年代,尚維持2.2%水準,九O年代持續降至1.5%,2015年台灣的粗出生率,僅0.91%,其間2010年甚低至0.72%,是全世界最低出生率國家之一。


        台灣人口老化趨勢嚴重,諸多問題亟需面對解決,除了最基本的老年醫療、老人照䕶外,其他諸如,老年人口扶養負担、財政預算及資源分配、老人退休年金、老人友善生活環境、樂齡進修學習、銀髪人力再發展規劃問題。更嚴肅地說,由於人口老少比例失衡,已直接影響國家的生產力及競爭力,整個社會由傳統的尊老敬老,似有轉趨於嫌老的氛圍。因而部份學者專家,把人口老化議題提昇至國安問題的層次。


        面對高齡化社會,政府的人口政策早已大幅變動,髙齡化相関政策亦持續推動,內部部、衛福部、教育部乃至勞動部均有相關施政措施。而民間部門亦展現了台灣社會的活力,各種民間組織以社團或財團的形式,積極投入相関的老齡化社會服務工作,為台灣社會付出心力。


        已離開政府部門多年,卻一直為人崇敬的政壇硬漢-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先生,於日前七十歲生日當天,成立社團法人台灣髙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 Taiwan Active Aging Association )继續献身社會。我們所熟知的台湾欧吉桑楊先生,以其專業、經驗、毅力、熱忱,必將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也為老年精彩多元生活譜出典範。


        三月二十五日起,至六月五日,在台北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舘,即將有台灣第一個熟齡體驗特展。這就是由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主辦,引進德國社會企業 DSE , 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  與時間對話系列 Dialogue with Time,The Art of Aging 。也是亜洲地區策展第一站。


        個人有幸參與這項頗具意義的特展服務工作,期盼特展順利成功,也希望為自己人生的第四樂章留下值得回憶的一頁。

        IMAG1570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1496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0720  
       

         一年一度的電影奧斯卡金像獎,又在星光燦爛中揭曉落幕了。今年的奧斯卡留給大家不少話題,譬如最佳影片《鳥人》的高深度內涵、有些意外的最佳導演、還有那主持人少得不能再少的"新潮"服裝。而關於探討老人失憶症以及肌肉萎縮症,不知是否巧合,也或許代表今年奧斯卡對於社會關懐的主軸,這兩部影片的主角,竟分別獲頒今年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


        《Still Alice》中譯 《我想念我自己》,是探索近來社會愈來愈普遍的老人失憶問題,這類題材多少是沈悶、灰暗、感傷的。女主角 Julianne  Moore ,演技精湛,演活了真實人物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敎授 Alice Howland,還橫掃今年所有重大影展女主角獎項;再加上新聞報導本片導演近日因病過世。如此叫好又具話題性的影片,似乎未帶來叫座的票房。台北院線早已下片。


        片中女主角擁有幸福美滿婚姻,家庭和樂,事業順利。尤其在專業領域,有非常傑出的學術成就。但卻在五十歲人生精華階段,被診斷罹患早發性基因阿滋海默症。由初期的遺忘東西、想不起語詞、喪失方向感、重複同一敘述表達及動作,病情逐漸嚴重惡化,由時好時壞,以致重度失智,無法自理生活,給親人及家庭帶來沈重負擔。


        藉由女主角在一場演說中,以一個專業學者立場現身說法:記憶的累積,是一個人最重大的資產。誠哉斯言!從最基本的生存、生活及成長,乃至在社會上奮發向上,均需靠個人記憶的累積及應用。而失憶症正侵蝕剝奪了這最根本的記憶。


        失憶症的患者在病情的變化中,面對著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除了病情本身的折磨外,必然會驚恐挫折,產生莫大的壓力。尤其在〈自我意識〉上,對照過去正常的我,怎會變成病中的我。我本應該如何?但卻不能?我應記得,但卻無記憶。而失憶症到目前又非一般人所熟悉,即連患者本身都很難去陳訴,這有關腦神經方面的病情,使得病人在痛苦中,無以言狀。(後天失明者和先天視障,其自我意識絕不相同)。再加上〈社會連結〉的因素,我是誰?過去是甚麼?家庭中的角色,社會的位置,如何面對?別人又是如何看待?我怎麼辦?如此㥬惶無助,難怪片中女主角要藉機會痛心表達,與其罹患失憶症,她寜願得到所謂絕症的癌症。


        片中穿挿了一段,頗富戱劇效果的情節-預先電腦錄製日後執行吞服大量安眠藥的指令。顯示她在作此安排的階段,有非常清晰的〈自我意識〉,也有强烈的〈社會連結〉考量,她認為在適宜的時間,為了自己,也為了摯愛的家人,應尋求一個終點解脫。但當到了這一幕真正要上演吞服藥物的階段,她應已無自我意識-我指的是包括過去的自我,也應無〈社會連結〉的考量。她不是為了自我了斷,也不是為了不忍家人為她受苦受難,這時的她純粹只是依電腦指令行事而已。說得白一點,她已無此意識,也無此能力了。從許許多多角度來看,這都是何等悲哀!


        曾在媒體上,看到有人為文指出,失憶症雖可怕,但如果能夠把自我的過去拋開,忘記掉過往的記憶,擺脫過去人生包袱,或許人可以過得更自在一些。是耶?非耶?我不知道。此種論述有無醫學基礎,是否屬實或只是誤解。在本片及諸多案例中,病情逐漸悪化過程中,患者本身絕對有自我意識-包含過去及現在的我,患者係陷在自我的改變深淵中,掙扎承受自我及社會連結的壓力,即使到了疾病晚期,是否真可完全拋開自我及社會的桎梏,過着沒有過去自我的清新生活?我很質疑。即使到了完全失憶,與自己的過去完全脫節,已拋棄過去自我的當下,是否也就沒有現在的自我的困擾?為何沒有?患者在官能退化下,如何面對複雜真實的生活,以及依然緩慢進行的生命?所謂患者自我無感無意識的說法,頗為夢幻,似乎美化了失憶症。遑論疾病歷程所伴隨着人格丕變,情緒脾氣偏離。這些變化或許是因,是病情症狀,但也或許是病痛壓力造成的果!


        正式名為阿滋海默症的老年失憶或失智,近年來漸為社會大衆所重視,它已不再只是遙遠的醫學名稱,相反地,它經常出現在相關的報導中,週遭也不乏聽聞悲慘的案例。它不只戕害了病患本身,也拖累了家人,甚至壓垮了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亟盼醫學生化專家,尤其是腦部、腦神經系統專業研究,能夠早日突破疾病的未知,造福所有受苦受難的人。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0696  
       

        送走了不太平靜的2014年,迎來三陽開㤗羊羊得意新年頭,祈願台灣國運昌隆,和平繁榮。去年適逢甲午一百二十週年,台灣歷經中日戰爭及馬関條約事件,牽動整個台灣歷史及人民生活,個人有感而發寫了《甲午、乙未、台灣》以及《日本統治之省思》兩篇短文,發抒個人的觀點及心得。當然,這是從台灣以及台灣人的角度,去觀察回顧我們自己的國家,這安身立命的家園。


        前些日子,小女送我生日禮物,其中有幾本她們幫我挑選的書,中間有一本是遠流出版的《灣生回家》。這一本書,譲我們除了從台灣單純角度之外,增加一些不同面向,更宏觀地了解台灣這塊土地所曾經發生的事。


        其實,〈灣生〉或者 〈わんせい〉這個詞都不是新的。當台灣回歸國民政府初期,早期製造業的產品品質不佳,在那老一輩日語還口頭交雜混用的年代,一句〈わんせい〉就點出台灣製品的粗劣。就像後來經済起飛初階,電影中被風吹開花的雨傘,被虧 〈made in Taiwan?〉一樣的意思。而〈灣生〉則是一般人較不知悉,近年才比較獲得重視關心的一批台灣居民的故事。


        1895年,日本以戰勝者之姿,君臨台灣,成為台灣新的統治者,直到1945二戰結束。在此期間,日本人為了行政管理、商業貿易、開發拓殖等等因素,移民台灣達數十萬人。其中包括在日本移民政策下,移居台灣從事農業開拓的家庭,戰後均被遣返日本。而在這批被遣返的移民當中,有一部份是於1895至1946被遣返前,出生在台灣的日本人,就是所謂的 〈灣生〉。


        1946年二月,第一批移民及灣生被遣返。而在灣生中,絕大部份是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甚至從未踏上日本本土,對日本完全陌生的日本第二代。只是在戦爭結局中,走上被遣返之路。只得在祖國重新建立新的生活,追求新的生命。然而,在無奈的現實世界𥚃,他們多數人所面對的環境,所經歷的歲月,卻是那麼艱困、曲折,有著太多辛酸令人感傷的故事。


       

         這些日本人,在戰後經濟蕭條困境中,加上微妙的灣生身份,數十年來,在自己故國過得並不順遂。他們會思念昔日出生、成長的地方,有人甚至把台灣視為自已真正的故鄉。許多人一再地踏上台灣土地,追尋過往生命的記憶。更有許多人,窮其一生之力,終盼有機會再回到台灣。但,也有些人,迫於現實的無奈,把台灣這一段,深埋內心深處,不願觸及。如今,這些灣生多已年邁,許多人更已往生。


        有關日本治台的文獻及研究,近年頗受重視。對於日本殖民統治的功過,也有不同的見解。基本上,日本採行高壓統治,殖民經済,台灣人民地位相對低下。但日本確實也在台灣建立了完整有效率的行政體制,引進了領先的生活文明,完成資源產業的調查研究,規劃長期發展藍圖。日治期間,台灣人民的重大反抗衝突並不多,終戰後,社會雖有動盪不安,但對日人較少報復事件。


        遣返乙詞是中方的用語,日方是用〈引掦〉(ひきあげ),即是撤回、撤離的意思。有關由台灣遣返、引揚的日本人,數達四五十萬人之多,這是台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有關的檔案文獻卻不多見,學術界或對這段歷史有興趣者,應可作較深入的研究。


      相較於 灣生的故國夢,其實,1945年台灣人民張燈結彩,也迎接重歸祖國。然則,其後政治及社會的變動,卻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創傷。1947年不幸的歷史事件,至今傷痕猶在,依然敍說着這段不堪回首的悲劇。


        附帶一談,《灣生回家》書中,說到日治當年學制,特別提到我的母校-台中一中。日本在台灣大力推展教育,建立各級學校。但是台灣人民受教機會並不平等,同一州廳,日本人就讀一中,台灣人只能就讀二中,但台中一中卻是唯一的例外,那是台灣人的一中。以前就聽老校友謝東閔先生說,那可是當年台灣耆老林獻堂等士紳,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本書中,提到是當年一中日籍校長堅持的。何者為是?或兩者皆是,並不那麼重要了。


        天佑台灣!願台灣永遠和平繁榮昌盛!讓我們更疼惜這塊美麗的土地!
        
        IMAG0699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人生第四樂章的探討,項目繁多,有的著重生活充實,有的關注生活品質,有的關心生命的尊嚴,也有追求生命的崇高意義。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見解,還真有不知如何談起的感慨。我們就先從醫療的角色定位、醫療的功能使命及如何面對醫療開始吧。


        誠如前文所言,由於醫療、醫藥、醫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了生活品質的提昇,乃至平均壽命的大幅延長,這是有目共睹的。我們讚歎醫療科學的一日千里,也享受醫療進歩的成果,也要為所有醫師醫護人員的辛勤付出,致上最誠摯的感謝。


        人生遭逢病痛,在所難免,時而需要醫療的協助。而隨著年歲的增加,身心狀況的老化,更需要醫療的照䕶。而人生走向終結的階段,更要依靠醫療的伴隨。因此,我們除了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情況外,也應多了解醫療知識,要遵循醫師醫護人員的囑咐,配合醫療的處理。


        然而,不管醫療多麼進化提昇,不管醫療儀器多麼神奇先進,人生老化走向終點乃是自然的規則。甚且突然病變乃至意外事故,也可視為自然規則的一部份。況且醫療雖進步,仍然有其極限,也有其力有未逮的地方。因此,我們如何面對有極限的醫療,乃至關切醫療體系人員在這關鍵時刻,對醫療的中心思想為何?


        坦白説,我個人不太了解醫學生命教育的哲學。但救人救命絕對是醫療人員的職責,更是神聖崇高的使命。我們暫且不去探討現今醫療體系是否有所謂的過度商業化,過度盈利導向,所導致的所謂扭曲的醫療行為,例如無謂醫療、過度醫療等。但如果醫療已成為無效醫療,如果醫療已是無意義的醫療時,救命或者維持生命是否依然是醫療的基本原則?醫療體系對於這階段的醫療,應該也早已思索,而且有了令人尊重佩服的共識見解吧。近來所謂的安寧醫療或許是其中之一吧?!


        如果醫療已無法回復健康,如果醫療只帶來療後的痛苦,如果醫療只是維繫殘餘的生命,對本人不只是痛苦、折磨,對本人的生命又有何尊嚴?又有何意義呢?對於家人不只是沈重負擔,也是難耐煎熬。甚至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不只是醫療資源的浪費,也是社會向前邁進的負數。


       
        這麼重大嚴肅的問題,還是簡單回歸自身的立埸來思考,我們自當遵重醫療專業,也要相信醫療體系,但也理解醫療的限制。當我們面臨人生這般關卡時,又是如何抉擇呢?我想-尊重生命自然的法則,體認永續的社會定律,是我們最基本的想法。一切依循自然法則以及社會定律,不要違反自然法則,也不要違背社會定律。


        最近一項健保統計研究顯示,年齡六十歲者,平均尚有餘命二十年;但其中平均有十年是身體不健康的(引用語)。另報載一項研究指出,平均壽命延長情況下,每人在走完生命終點前,平均有七年多的時間,是被醫療、被照䕶而無法正常自理生活的。這顕示醫療是多麼重要,但也反映醫療選擇又是多麼難以廻避。
       

         希望每 個人都能健康、有品質、有尊嚴的走過人生階段,每個人都有圓滿幸福美好的一生。當我們走在現實的人生完結篇時,當然有我們自己的想法,也需要去面對處理。但它却不單純是自身一個人的事了,週遭有關心我們的親人,有我們所處的社會,甚至還有宗教,或許還有國家法律。


        家人有家人的想法,這是很容易理解的。社會的價值觀也有其背景,也是不能完全漠視。即使是宗教的敎義,也可視為人類文明的一部份,對某些敎友而言,更具有崇高無上的意義。這些或許都是醫療選擇思考的因素,也可能成為最終醫療抉擇的變數。



        本文的討論,還是限縮在醫療範圍吧。我要說的是,當我們面臨生命終點階段的醫療問題時,無論原因是自然老化、突然病變、乃至意外事故,請大家能夠回歸基本哲學,那就是依循自然規則及社會定律,遵照 〈以人為本、以本人為尊〉的理念,從〈人〉的角度來思考生命的真義,從 絕對優先尊重〈本人〉意願及自主意識選擇立場思維,去做醫療的作為或抉擇。


       
        基本上,本人的認知,所謂安寧醫療是消極不作為的醫療,這已是醫療體系以及整個社會的重大突破。但在我個人內心深處,我很想說,醫療醫藥這麼進步,我們與其消極地繼續讓病人痛苦、延長痛苦,可否仍然依循 〈以人為本、以本人為尊〉 的理念,在嚴謹的配套措施下,積極思考減少病人痛苦,乃至加速縮短痛苦。當然,我深深理解,這是全世界一個百年來進展緩漫,是一個遙遠漫長,甚至是禁忌的話題。


       
      (  附記:謹以本文作為本人聲明,願意接受安寧醫療的見証。-劉邦義- 2014.8.20 )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年6月份,我們依例在健保局指定的醫院,作了年度的健康檢查。雖然這項所謂老人健檢的內容極為單純,但也包涵了幾項頗具指標性的身體功能暨生化檢驗。經過了二十天,我們終於拿到了還算正式的健診報告書。我與內人兩人的總結評語竟然完全一樣,白紙黑字電脳打出: ( OK!您的身心健康狀況不錯,繼續維持。)


        看著這份健檢報告書,坦白說,我不禁有點唖然失笑。若再加上上個月,因為有些擺烏龍的運動拉傷胸肌,所作的一連串非常完整的心臟及週邊血管檢查,包括心電圖、超音波、乃至核子掃描。當專科醫師最後宣告:一切正常,我想我真該慶幸,也或許可印証半年前,我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的身體狀況應在同齡平均值之上吧!


        記得在 《人生七十有感》短文最後一段,雖說人生七十方開始,雖說從心所欲不逾矩,雖說清澈淡定樂齢生活。但人生自此,身心健康狀況明顯走下坡,也是必然的自然定律。當時本來還想伺機寫些對人生終結篇的想法看法,只是終覺話題嚴肅、時機氛圍不適,終究還是忍住了。


        由於生活品質提昇,再加上衛生醫療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大幅增加。但生、老、病、死的自然定律依然在那邊,如何在加長版的人生歷程中,過得充實,過得自在,尤其是處在自然老化及身心可能突然病變的情況下,如何面對,又如何過得得有意義、有尊嚴,儼然是人生必要且無法廻避的重要課題。若再思考人生無常的際遇,如何瀟灑走一回,也是常繋胸懷,思索超越。


        從整個社會結構來説,本來就應該有個適當的生育率、死亡率,讓社會的嬰兒、兒童、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人口有適當的比例,使社會維持最佳的運作。而今天,台灣的人口結構早進入老人社會、高齡化社會。這種失衡的人口結構,已衍生種種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問題,甚且遲早危及社會經濟及國家存亡。它已是一個亟需深思的切身問題,不再是遙遠虛擬的命題。


        平均壽命普遍延長,絕對是社會進步的現象,也是醫療、醫藥、醫技提昇的結果。醫療的進步確也會帶來生活品質的提昇,乃至帶來生命的意義。但生命的延伸以及醫療的進步,是否就是人類追求的目標、目的? 我想答案應該很明顯,它只是一個手段、一個方向、一個過程。它並不絕然帶來我們真正想要的。我們真正想追求的是···有意義的生活以及有意義的生命!


        醫療的意義?!生活的意義?!生命的意義?!這麼嚴肅、深澀又難免有點灰暗的話題,甚且每人想法或都不一樣,且待以後有機會再慢慢地說吧!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一篇短文 《人生七十有感》,發抒了一些內心世界,同時也表逹了若干對姻緣的看法。或許這是一個共通的生活題材,平常卻沒有什麼機會談到這類話題,也或許大家心中都有些深藏不輕易敘說的故事,也或許這些真不知如何說起。這回借用人生七十的天賜良機,我大膽突破,先來個自説自話。很感謝竟然獲得這麼熱烈的廻響,坦白說,有些出乎意料之外。


        俗話是這麼說: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別人的好。文章那是另一個話題,而說到自己家的另一半,大家都很客氣,開玩笑的謙稱用語都出籠了。小妹說什麼"呆頭鵝",小弟媳說什麼"木頭人"....大家輕鬆回應,會心一笑,這個寒冷卻難得出現陽光的農曆新年,就在快樂聲中度過了。


        當然,婚姻是大事,也是大學問。到了我們這一年齡階段,也都有了相當的體悟。其實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小妹家,或者是小弟家,都是伉儷情深,令人羨慕的一對。連我們這些身邊的局外人,都可以感受得到,他與她之間的款款深情。其實,這個什麼 "呆頭鵝",什麼 "木頭人",這中間可不就蘊含多少綿綿愛意,數不盡的真情嗎?這不就是情到深處,愛的表現嗎?這樣的婚姻愛情境界,怎不譲人欣羨呢!

 
        而我捉住了人生再出發的機會,儘管是自說自話,確實也表逹了一些平常較少觸及的內心深處。只是,都只有我一個人在訴說,在唱獨腳戱,甚至說在一人表演。雖然是情意滿懷的五彩落花,但也要問問花下潺潺流水的心意呀?説不定,咱們家早就養了一隻又大又肥的鵝,也說不定,家𥚃也早堆滿了一堆木頭呢!所以,哪天,我們也要找到一個時機,請我們家的那一口子,好好表白一番⋯⋯。等這一天到來,也許正是那篇所謂 "退休感言" ,可以 回應"大公開" 的時候了。譲大家跟我共同拭目以待吧。


        我們可以很肯定很真實地説, 所謂 "呆頭鵝" ,其實一點也不呆,看似平淡平實,卻是處處流露濃濃深情,好一隻昂首柔情的藍天鵝。所謂 "木頭人", 其實一點也不會無趣,看似方正無語,卻是滿滿羅漫蒂克在其中,這可是頂級之藝雕也。


        很感謝大家的熱烈參與,透過線上的互動,譲我們的生活充實又有趣。抱歉引用了很多大家的用語,不知有沒有侵犯了原作的著作權。在此先一鞠躬了!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