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24年度風雲國家選拔名單揭曉,
「經濟學人」雜誌,前此即一再聲明,所謂年度風雲國家,
回顧過去數年的風雲國家:2023 希臘,2022 烏克蘭,2021 義大利,2020 馬拉威,每個國家都各有其獲選之年度風雲背景。可附帶一提的是,
2024最後列名候選國家,係波蘭、南非、阿拉廷、
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期,英屬印度轄下,即依宗教區分,
東巴基斯坦與西巴基斯坦,雖同樣信仰伊斯蘭教,
孟加拉政府採民主共和體制,惟與諸多開發中國家相似,
國土面積约為台灣四倍大之孟加拉,卻是有1億7千萬的人口大國,
孟加拉獲選為「經濟學人」標準下之年度風雲國家,
目前分類:國際論壇 (58)
- Jan 10 Fri 2025 16:49
年度風雲孟加拉
- Aug 17 Sat 2024 21:08
克里米亞·俄烏戰爭
2022年2月,俄羅斯総統普丁發動烏克蘭戰爭,
位於烏克蘭東南端之克里米亞半島,面積約僅台灣四分之三,
我個人對克里米亞之最早印象,
克里米亞舆烏東地區,同受歷史因素影響,其人口結構、語言、
回顧克里米亞歷史,近代克里米亞,曾在國際強權環伺之間,
俄羅斯與相關地緣之鄂圖曼土耳其,雙方為克里米亞之權益爭奪,
當1954年,蘇聯大肆慶祝俄烏統一(或統合)三百週年,
未料,1991年,蘇聯意外一夕解體,情勢丕變。
面對歴史之曲折恩怨,回溯俄羅斯過往之起伏榮耀,
戰事拖延已逾二年半之俄烏之戰,未來如何發展?
- Oct 01 Sun 2023 16:13
髙加索「納.卡」動亂風雲
這幾天,國際新聞媒體版面,突然出現髙加索地區軍事衝突要聞,
1990年代,蘇聯意外解體,
回顧「納、卡自治區」之歷史糾結,
四面皆被亞塞拜然包圍之「納、卡自治區」,
「納、卡自治區」之動向,自然引來亞塞拜然之嚴重關切,
作為原宗主國之俄羅斯,目前仍深陷俄烏戰爭之拖累中,
納卡地區面積不大,僅約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約僅十餘萬人。
面對自治區政局劇變,為尋求人身安全,
此次髙加索動亂風雲,短期迅即落幕,惟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間,
- Aug 03 Thu 2023 12:18
荷蘭長青總理下台
歐洲大小國家林立,共和與君主政體併存,各國政權更迭,
最近,荷蘭當政之聯合政府,因聯盟各黨之政策分岐,
呂特外型優雅斯文,富學者氣質,戴金邊眼鏡,身材英挺,
呂特在歐洲強權政治中,雖不易掌控主導大局,
此次荷蘭聯合政府之跨台,主要係根源於難民移民問題,
有關難民移民問題,可謂複雜萬端。基本上,牽涉人道人權,
今天,荷蘭並不算是大國強國,因而並不經常登上國際媒體要聞。
- May 01 Mon 2023 17:44
戈巴契夫·八月政變·蘇聯解體(續)
當年,蘇聯這些駭人的政變歷程及武裝對峙的新聞畫面,
葉爾辛發揮即時關鍵作用,大批民眾聚集莫斯科街頭支持葉爾辛。
戈巴契夫恢復蘇聯總統職位,惟實際職權卻明顯遭削弱,相反地,
政變過程中,站在同一陣線,扭轉危難局勢的兩位政治領導人,
當年,氣勢正盛的葉爾辛,在一場政府相關會議公開埸合中,
1991年12月8日,葉爾辛在未知會更未取得戈巴契夫同意下,
蘇聯主要三大加盟共和國退出蘇聯組織體制,蘇聯實質走向解體,
一度叱咤風雲的蘇聯,竟然一夕解體,這項現代歴史之重大轉折,
- May 01 Mon 2023 17:28
戈巴契夫·八月政變·蘇聯解體
二戰後,影響世局長達四十年之冷戰,在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主導下,
惟世事詭譎多變,戈巴契夫激進的國內外改革更張政策,
1991年八月十九日清晨,蘇聯所有國家電視台,
原來,蘇聯保守反對勢力,由副總統亞納耶夫領頭,
吾人實難以想像預料,處於1991年代,
政變當下,戈巴契夫面對政變勢力之威脅要求,並未妥協屈服,
葉爾辛登髙公開譴責政變,並號召人民上街示威抵制。此時,
- Mar 06 Mon 2023 09:06
戈巴契夫 ·冷戰終結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同為主要同盟國家的美國與蘇聯,以強權嶄新勝利國之姿,引領世界邁入戰後新時代。
惜乎美蘇兩強,不只未能攜手重建戰後新局勢,以打造世界之和平、繁榮、發展。相反地,因雙方意識型態嚴重分岐,美方高舉反共圍堵旗幟,在彼此未建立基本互信之際,美蘇兩強走上了另一類戰爭型態的「冷戰」之路。
冷戰期間,美蘇表面之間,雖未爆發直接軍事熱戰,卻競相發展各項攻擊性武器,增加布署戰略性中長程飛彈,更進而加速研發毀滅性核子武器。雙方投入龎大資源,互以威懾武力壓制對方,在極端脆弱之「互相毀滅」理論基礎上,建立恐怖性平衡。
實際上,在兩大集團對立影響下,世界爭端及動亂處處,各國衝突乃至戰爭頻頻。柏林危機、匈牙利布達佩斯抗暴、捷克布拉格之春均昇髙美蘇對抗;美國U2髙空偵察機入俄境遭擊落,駕駛員鮑爾斯被生俘,差點引爆擦槍走火之勢;古巴飛彈危機,13天驚心動魄之對峙,甘迺迪與赫魯雪夫間之驚險過招,讓世界瀕臨核戰邊緣,此亦是諸多書籍論述及電影電視之熱門情節。
歷經四十多年之冷戰歲月,世局關係持續緊繃,直到1980年代中期,美蘇緊張關係終於出現和緩解凍跡象,其中最關鍵人物,則非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莫屬。
1985年,劃時代的美蘇首腦髙峰會,首度於瑞士日內瓦舉行,引致全世界之關注。1986年,雷根與戈巴契夫再度於冰島雷克雅未克晤面會談,冰天雪地昏暗的周邊條件,正反映了雙方折衝談判面臨之困境。1987年,戈巴契夫歷史性訪美,在華盛頓街頭上,興之所至與美國群衆熱情互動。其後,雷根訪俄,造訪克里姆林宮,同樣受到俄方熱烈歡迎。這些極富戯劇性之歷史畫面,震憾全世界,亦為當年全世界媒體之新聞焦點。
至於戈巴契夫主導美蘇冷戰終結,成為改變全球歷史之政治人物,普受西方世界之推崇肯定,惟任何重大變革,難免有反對聲浪,在其改革重組開放政策之下,其後蘇聯國內政局發生激烈變化,甚而意外導致1991年蘇聯一夕解體,戈巴契夫成爲所謂蘇聯一代罪人。其間之轉折劇變歷程,乃至各項複雜因素之關連性,素為世人所關心,此乃現代國際關係歴史之重要題材,暫非本文討論之範圍。
- Jan 08 Sun 2023 16:25
年度風雲烏克蘭
每屆年終,諸多媒體不約而同,評選當年度最重要或最受囑目的新聞。2022年度,幾乎毫無懸念,俄、烏戰爭成為必然之首項。而倫敦《經濟學人》雜誌評選烏克蘭為年度風雲國家,自然並不令人意外,且未有如去年度評選義大利時,所引發若干不同之議論。
俄烏戰爭歴近一年,短期尚無終止跡象。烏克蘭與俄羅斯因地緣關係,雙方有着複雜之歴史恩怨糾結,乃至政治及種族之分合過往。如今,烏克蘭境內遍地烽火,許多城鎮遭砲火襲擊宛若廢墟,平民缺水缺電缺糧,生活飽受苦難。吾人除感嘆戰火無情外,對過往之歷史因素亦感無奈。
姑且不溯及雙方千百年來之歷史變遷,僅敘及1991年一夕解體之蘇聯,這個百年前由俄羅斯強勢主導的蘇維埃聯邦,盛世時期領土涵蓋東歐、髙加索、中亞、北亞地區,統領轄下主要16個成員國。而主要成員國烏克蘭,正是蘇聯解體時順勢脫離蘇聯成立獨立共和國。
如今,舊蘇聯體制之核心主體國家俄羅斯,結盟另一主要成員國白俄羅斯,揮軍入侵另一主要成員國烏克蘭,回顧分合歷史,能不令人感慨?
烏克蘭原轄境內,俄裔人口相對多數的克里米亞及烏東四州,其相關之領土主權爭議以及族裔互動磨擦,可說是此波戰爭最重要之引爆點,亦是雙方各自堅持基本主張,至今未能進行和談結束戰爭之關鍵。
俄羅斯人緬懷過往蘇聯時期之輝煌歷史,普丁總統掌權近二十年,一心尋求恢復蘇聯昔日榮光。此次以北約東擴及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為由,發動這埸二戰之後最大規模戰爭。其實,同為原蘇聯成員國的波羅地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其領土均與俄羅斯接壤或相鄰且逼近莫斯科,這三國,早些年即已加入北約了。
- Nov 04 Fri 2022 15:58
中東「六日戰爭」回顧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間之「阿、猶」紛爭,由來已久,可上溯至千百年之前。問題癥結涵蓋諸多層面,除了宗教基本敎義之歧異,另有多端複雜之社會、政治、種族、土地之爭議。
猶太人歷經多年被迫害處境,尤其是納粹時期悲慘之種族滅絕後,在當時託管的英國政府政策認同下,各地許多猶太人以各種方式、身份,回歸他們宗教所指引、聖經所召示、神所應許之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成為猶太人聚集之地,亦為猶太建國之希望所在。惟其人數及所占土地均不及阿拍垃人,而與當地巴勒斯坦人引發各項利害衝突。
1947年,英國宣佈結束託管,聯合國在各方未能達成共識之下,通過巴勒斯坦以、阿分治方案。1948年以色列正式宣佈獨立建國,揭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聯盟之間,中東第一次戰爭之序幕。同時,擴大深化無數被迫離開家園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
1956年,世局多事之秋,埃及總統納塞宣佈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直接衝擊英法長期獨佔掌控運河之權益,引爆蘇伊士運河戰爭。埃及聯合諸多阿拉伯國家,對抗由英法與以色列之結盟。結果以色列大軍侵入埃及西奈半島,進佔運河區,直逼埃及開羅城下。後在國際調庭及客觀情勢壓力下,以色列終撤出並歸還西奈半島。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發動突襲,爆發了震驚全球、史稱「六日戰爭」之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以單一小國家,展開多線作戰,襲擊周邊多個阿拉伯國家,空中優勢迅速摧毀約旦、敘利亞、埃及停留地面之空軍,更進而快速進佔敍利亞之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加薩走廊,並重行佔領較以色列領土大得多的埃及西奈半島。
猶記得當年所有新聞媒體,皆以頭版大幅報導,以色列軍力機動強大,攻無不克,傳播熱烈勝利氛圍,西方國家媒體甚以《Mission Impossible》名之,當年以色列戰爭英雄戴陽將軍之獨眼照片,曾多次登上報紙頭條。而對交戰另一方阿拉伯國家,則幾無報導。
「六日戰爭」所佔領之阿拉伯土地,以色列顕然無意短期內撤出,甚而將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逐步併吞為以色列領土,並在加薩走廊、西奈半島屯墾殖民,形成巴勒斯坦地區之新常態,為以色列長期建國規劃作擴大佈局。此項情勢發展,持續昇高以、阿對立衝突,加深佔領區內巴勒斯坦人民人權危機及生活困境,亦為中東長期不安局勢埋下無窮隠憂。
- Jun 03 Fri 2022 15:41
俄羅斯Vs.北約鄰國
俄烏之戰,持續已歷百日,目前尚無終止之跡象。吾人均知,普丁發動戰爭,除緣於俄烏兩國間長年有關領土、族裔、政制等之歴史恩怨衝突外,最主要之導火線乃是北約東擴,以及烏克蘭執意加入北約軍事聯盟組織。
俄烏戰局拖延,國際現實情勢出現了若干出人意外之發展,當初烏克蘭在美國為首及部份北約國家鼓勵邀約下,強力表態希望加入北約,而今不只未能順利如願,甚且入會無門,至少在可見未來之可能性頗低。相反地,俄烏戰爭卻促成了俄羅斯緊鄰國家~芬蘭及瑞典出現戲劇性之轉折,加速正式申請加入北約。整體事態發展顯然與普丁原先之規劃評估,呈現極大之落差。
吾人回顧了解北約30個會員國,特別檢視與俄羅斯鄰近之北約成員。所謂鄰近,除了明顯領土相鄰外,並擴及隔海相鄰之廣義地理概念,如波羅的海之丹麥、波蘭,如巴倫支海之挪威,甚遠如北大西洋、北極海之冰島。
北約1949年成立之時,俄羅斯相鄰國包括挪威、丹麥、氷島即為初始會員國,其後歷經冷戰結束、共產集團解體,北約於1999年,納入了原共產陣營極具代表性的三個國家:一個是原與北約對抗之華沙公約指標國家波蘭,一個是1956年因反抗共產政權引致蘇聯介入之匈牙利,另一個則是1968年因「布拉格之春」民主化運動,引致蘇聯及華約介入之㨗克。2004年、2009年並續納入東歐原共產國家。
由於北約大幅擴張,兼以華約解散消失,俄羅斯西側國境門戶洞開,欠缺有力之緩衝屏障,面臨國家戰略安全之重大威脅。此當為普丁、季辛吉等有關歐洲乃至全球局勢穩定和平論述之基礎。
吾人攤開歐洲地圖,觀察北約與俄羅斯之相對情勢,由波羅的海最北之愛沙尼亞,接續拉脫維亞,至立陶宛,而至波蘭,均為北約成員國,形成南北一系列聯防態勢。
但在立陶宛之南、波蘭之北,卻有一塊瀕臨波羅的海、既不屬波蘭、亦不歸立陶宛、又非獨立國家之一片土地,此即距離俄羅斯達六百公里的一塊俄羅斯飛地領土,英文名 Kaliningrad。在北約舆俄羅斯對立情勢地圖上,尤其是蘇聯解體後,顯得格外獨特突出。
類此孤立於境外又遠離本國之飛地領土,在歐洲及歐亞交界國家並不罕見。這塊人口僅一百萬人,面積不及台灣一半大的俄羅斯飛地領土,極具戰略地位,未來勢必成為俄羅斯對應西方軍事聯盟之最前哨了!
- Dec 31 Fri 2021 09:53
2021 年度風雲義大利!?
倫敦「經濟學人」雜誌,近日依循往例公佈其評選之年度風雲國家,謎底揭曉,是南歐大國義大利。坦白説,個人對此有些意外。
「經濟學人」曾一再闡明,年度風雲國家之評選,並不以一國之大、之富、之強、之影響力為考量,主要係以該國過去一年間,在有關領域之具體進步表現為準。
該雜誌去年2020,評選之年度風雲國家為非洲馬拉威,2019中亞烏茲別克,2018則是歐亜交界之亜美尼亞,均屬不具實質影響力之小國家。若論大國獲選,則要回溯到2017法國了。
根據該雜誌所發佈資訊,本年列入決選五個名單中,出現了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東歐緊臨黑海邊之內陸小國、有著獨特歴史舆政治體制之摩爾多瓦 Moldova ;非洲東南內陸的尚比亞;還有近期頻頻登上國際新聞頭版、引致全球關注的波羅地海三小國之一的立陶宛。最終由義大利脫穎而出,入選2021年度風雲國家。
兩年多來,歐洲歷經幾波新冠肺炎病毒肆虐襲擊,南歐義大利亦處疫情重災區。為防止疫情擴散,義大利政府採行諸多防疫措施,限制商業及社交活動,乃至封城、鎖國,深深影響義大利人民之生活及經濟發展。在政府大力推動下,雖創較高之疫苗接種覆蓋率,卻仍有偏髙之染疫病例與致死人數。義大利獲選為年度國家,顯然並非防疫之突出表現。
政治方面,義大利大小政黨林立,且難有廣獲支持之大型政黨能獨力組成政府,即使組成聯合內閣,各黨之間仍時有政治衝突。甚至連同黨之間,亦可能因領導人之理念利害導致政治風暴。近年民粹政黨風起,已躍登最大政黨並由年輕世代領導之五星運動黨,在籌組政府上可謂舉足輕重,卻也讓義大利政壇風波不斷,總理頻頻換人。
2021年初,義大利展現政治新氣象,政府聯合內閣各黨各派,迅速一致支持新總理人選。出身美國MIT經濟學博士、歴任義大利央行及歐洲中央銀行總裁的 Mario Draghi 於二月間走馬上任。他可能是義大利最具國際知名度、最孚衆望的新任國家領導人。
被暱稱為「超級馬力歐」之 Mario Draghi,以非民選官員身份,主掌政權不到一年,發揮專業官僚治理之精髓,各項施政成效耀眼,展現國家輭硬實力,在國際體育、音樂競賽上,迭獲佳績,尤其遭逢疫情困境之下,經濟成長率大幅超越德國、法國,表現亮眼,進步情況有目共賭,終獲選為2021年度風雲國家。
- Oct 24 Sun 2021 18:05
津輕海峽·台灣海峽·宗谷海峽
近幾個月,台灣海峽頻頻登上國際新聞媒體,反映國際情勢中有關各方之對峙情況。而上周,日本津輕海峽突然躍上國際新聞頭條,據一般理解,這兩件涉及台灣海峽及津輕海峽之國際新聞事件,有着相當敏感意味之關連性。
吾人知道,日本國土,由北端日、俄領土紛爭之北方四島開始,由北而南,有北海道最北端之宗谷海峽,再為北海道與本州間之津輕海峽,本州與九州間狹窄之關門海峽,再為九州與琉球間之大隅海峽,南方還有宮古海峽等。
此次新聞焦點,係中國與俄羅斯十艘船艦編隊通過津輕海峽。純就法而言,既未違反國際海洋公約,亦未牴觸日本領海規範 (按日本法律12海里領海,另法規定津輕海峽適用3海里),且亦非中國、俄羅斯軍艦首次穿越津輕海峽。惟在此國際情勢緊張時機敏感之際,中俄聯合艦隊此項明顕帶有特殊意涵之首度巡弋通過津輕海峽,自然引致各方之關注。尢其艦隊形同穿頸通過日本國土,正當日本身處世界局勢之有關一方時,對日本造成相當之震撼,引發日本官方之嚴正關切,事屬必然。
最窄處僅18公里寛之津輕海峽,為日本重要之地理標示㸃。有關津輕海峽之日本歌曲頗多,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或許是長期風行的《津輕海峽冬景色》一曲,描述每年寒冬雪季期間,散佈日本各地要返回北海道故鄉之遊子,由本州北端青森搭乘跨海渡輪,穿越津輕海峽返回北海道,儘管周遭天候寒冷蕭瑟,卻滿懐溫暖回到溫暖可愛的家鄉,歌曲悅耳感人。
前述新聞事件,假設中俄艦隊係選擇北方之宗谷海峽通過,雖同是北海道之另一端,將被賦予完全不同之意涵。有關宗谷海峽之日本歌曲似乎較少,水田竜子主唱之《宗谷遙かに》應是較為知名之一首。
- Sep 28 Tue 2021 16:40
梅克爾時代之落幕
近期,陸續有許多重要國家,如俄羅斯、加拿大、德國、日本等,舉行國會大選或執政黨黨魁改選,其中最引致全世界關注的,莫過於德國國會大選了。
相較於過去幾屆選舉,德國面臨諸如歐洲統合、歐債危機、難民潮、對蘇關係等重大事件,本屆德國大選,攸關能源供應之北溪二號俄羅斯天然氣管線即將完工,而剛遭逢洪水肆虐使氣候變遷成為選民最關心的議題。再加上枱面上參與競選之各黨候選人,並無較髙人氣知名度,難以激發選民之熱情。惟本次大選標記着十六年梅克爾時代之落幕,極具歴史傳承意義,全世界媒體新聞均顕著報導。
德國政府體制採內閣制,國內大小政黨林立,選舉結果贏得領先之政黨,一般均不易取得過半數席次,無法獨力籌組內閣。第一大黨需另尋求其他政黨支持,因之,談判協商組成多數聯合內閣,成為德國大選後成立新內閣新政府之常態。
回顧2017年大選,梅克爾領導的基民盟 (CDU+CSU)贏得大選,卻在聯合內閣談判過程中,遭遇重重困難。歷經多次組合談判都未竟全功,導致政府正常運作虛懸近半年之久。後由虛位總統依憲法職權罕見出面,呼籲各政黨以國家利益為重。隨後第二大黨社民黨 (SPD)同意再重啓談判,終於達成基民盟與社民黨聯合內閣之協議,社民黨黨魁 Olaf Scholz 出任梅克爾內閣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
梅克爾2018年宣佈不再競選連任以來,有關接班人選之新聞不斷,卻未出現穩定孚衆望之接班人。近年基民黨民調下滑,現今代表基民黨競選之 Armin Laschet ,其行政績效及人氣相對不足,雖經梅克爾數度站台助選,能否領導基民黨贏得大選,尚屬疑問。有媒體甚至評論,選民幾將梅克爾站台之舉視為梅克爾告別之旅,為接班人助選之意義反而變其次了。
依據本週日德國大選之初步結果,社民黨小幅領先基民黨,現任梅克爾政府副總理兼財政部長之 Olaf Scholz 可能超越梅克爾黨內正統接班人 Armin Laschet,成為下屆內閣總理,躍上德國未來領導人。惟德國聯合內閣之組成歷程,常是漫長曲折,社民、基民是否可能再續前緣,中間偏右之自民黨 (FDP)以及政治素人清新女士 Annalena Baerbock 領導之偏左綠黨,是否可能異軍突起成為關鍵角色,又是否可能組成三黨以上之聯合內閣。近期德國政壇之發展,頗值吾人持續關注。
- Aug 26 Thu 2021 16:42
立陶宛新聞風雲
近幾個星期,由於國際新聞媒體接續大幅報導,再加上作為這波新聞事件直接相關之一方,台灣本地媒體之熱烈報導評論,使得一向少上媒體要聞的歐洲小國立陶宛,突然躍上了國際新聞頭版。
我們從中學敎科書,早就接觸到波羅地海三小國,只因地處遙遠,印象中並無特別的交集。雖說是偏遠小國,其實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土地面積都比台灣大得多。立陶宛面積達6萬5千平方公里,人口則僅有280萬人。
立陶宛位於歐洲大陸北方,瀕臨波羅地海,東側緊鄰俄羅斯及白俄羅斯,南接波蘭。長久世紀以來,即有自己之種族、語言、政治體制,惟受制於地緣及歷史因素,遭逢強鄰俄羅斯之侵犯,承載著國家苦難受迫之悲情,累積難以磨滅的歴史傷痕。該國長期間為蘇聯轄下之成員國,1989蘇聯情勢劇變,立陶宛第一個宣佈脫離蘇聯掌控成立獨立共和國,歷經紛擾波折,終獲世界各國承認,以嶄新樣貌面對全球。
長期磨難之歴史過往,民族深刻之創傷,形塑立陶宛之國家精神與價值。近期立陶宛對千里之外台灣,伸出溫暖援手,並因國際情勢登上國際要聞,可謂是有脈絡可循的。
蘇聯解體後,東西冷戰對峙局勢丕變,諸多原東歐共產國家紛紛投入西方陣營,有的不只成為歐盟會員國,甚而加入軍事聯盟之北約組織,形成國際關係新情勢。立陶宛現為歐盟及歐元區會員國,2004年,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同時加入北約組織。
俄羅斯力圖維持世界霸權地位,面對原來西側屏障國家之消失,喪失西方陣線之戰略緩衝,形成整體國家安全體系之大變動,亟需重建舆美歐對抗之新佈局新架構。近年,波羅地海、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及黑海地區情勢緊張,屢成新聞焦點,頗引人關注。
波羅地海三小國,由北而南,其英文國名 Estonia, Latvia, 中譯名適切通稱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惟第三個國家 Lithuania ,譯名立陶宛,則一時頗感困惑,不知當初何以有此譯名。原來該國語文正式國名 Lietuvos Respublika,通稱 Lietuva。情況略如 Greece,中譯希臘,緣自古希臘文Hellas。
- May 29 Sat 2021 17:39
國際新聞觀察隨筆
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白宮尚未就任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千里迢迢前往紐約,成為川普當選後首位會見之外國領䄂。國際新聞媒體炒熱這條新聞,也為日本及安倍首相搏得不少新聞版面。而那段在記者會上,兩人緊握雙手,川普展現極端個人風格,粗壯手腕強大握力之下,安倍露出不知如何之尶尬表情之畫面,或許可能是安倍政治生涯經典新聞畫面之一。
2020年,歷經美國憲政選舉歴史之風風雨雨,甚至在現任總統鼓動之下,爆發群眾攜械衝入國會議場,大肆破壞國會設施,干擾憲法有關總統選舉各州選舉人票之審查程序,有暴民更髙喊吊死(副總統兼參院議長)彭斯。國會暴動流血,美國民主蒙羞,在沒有傳統歡樂氣氛中,拜登於戒備森嚴典禮中完成就職。被暴民㸃名的彭斯,歷任州長、副總統,行政表現傑出,即使在川普麾下,堪稱有守有為。經過此番殊異職務角色扮演及驚濤駭浪歷史篇章,未來政治生命又將如何?!
拜登上任,防疫優先,四月間,日本令和大叔首相菅義偉怱怱前往華府,成為拜登上任後首位會見之外國領袖,除彰顯美日戰略合作之重要性,也為民調持續下滑並面臨今年九月間黨魁及國會改選之弱勢總理菅義偉,增添政治生命之動力。
五年任期僅剩一年,依法不得連任之韓國總統文在寅,五月間,率團前往華府,成為接續日本之後,拜登會見之第二位外國領袖,反映韓國在國際局勢及美、中對抗中之微妙關鍵地位。記者會上,拜登還熱絡地點名隨行韓國大企業負責人起身致意。由於美國疫情趨緩,有媒體對比大做花絮文章,拿前此一個月菅義偉所受謹密簡約之接待,顕示文在寅風光成功之訪問。
美俄關係,錯綜複雜,民主、共和兩黨又各有不同立場與過往,拜登上任後,持續競選期間之口舌之爭,更因烏克蘭、北溪2號、俄國異議份子納瓦羅等諸多事件,近期雙方氣氛弄僵,甚而一度昇溫緊張至軍事部署。上周,美俄外長拉夫洛夫與布林肯,竟能達成協議安排在冰島進行首度會面。會談氣氛良好,更宣佈將於六月間,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美蘇髙峰會。屆時拜登將首次出訪,普丁將成為拜登上任後第三位會見之外國領䄂。
冰島成為美俄外長會談之地點,雖有些突然,卻也是時空條件之成就。冰島是 Arctic Council (通稱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即將交卸之際,規劃在首都雷克雅未克主辦兩年一度最重要之部長級會議,在美俄皆有意協商緩和之下,順勢促成了美俄外長在此之會前會。媒體髙度關注美俄外長會談新聞,致今年因氣候變遷而倍受矚目之 Arctic Council 北極相關議題,以及會後發佈極具前瞻意義之聯合宣言,反而顕得被相對忽視了。
- Jan 08 Fri 2021 17:56
年度風雲馬拉威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於2020年底,依例公佈了該雜誌評選之年度風雲國家,年終特刊名單揭曉,今年在全球疫情肆虐之下,許多國家之民主人權普遍倒退之際,獲選的是位於非洲東南內陸的馬拉威。
該雜誌長久以來有其一套評選之準則,且已建立相當之公信力,惟畢竟是由該雜誌單一主其事,且所謂評選標準難有嚴謹客觀之量化、質化,因而,對於每年風雲國家之評選結果,引發不同之意見乃至爭議,可說是稀鬆平常而可理解的。
最近三年的年度風雲國家,幾乎都是知名度不髙,亦非經常出現在國際媒體頭版的國家。2018是歐亞交界髙加索地區之亞美尼亞,2019是中亞之星烏茲別克,今年也是令許多人意外的馬拉威。
由於馬拉威早在1960年代就與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且持續維持四十年至2007為止。台馬之間醫療、文教交流尚稱密切,台灣媒體亦常有相關報導。對於這個人口一千九百萬人、面積十一萬八千平方公里的遠方非洲國家,台灣並不致太陌生。
「經濟學人」特別推崇,馬拉威在民主發展困境中之卓越進步表現。2012年該國總統於任內過世,其弟 Peter Mutharika 為謀圖掌握政權,主導阻撓及延緩繼任總統之選舉,而於2014年選舉獲勝,並於2019年再度當選連任。據報導,由於選舉明顯之舞弊情事,爆發人民街頭示威抗議,最後由法院判決推翻選舉結果,2020年重新選舉,由 Lazarus Chakwera 勝選並和平就任。
惟「經濟學人」本期簡略之報導解說,對於該國動亂歷程及司法體系、法院裁判,並未多所評敍析論,而其他相關之新聞報導資訊,亦並不充分深入。
2020年度風雲國家評選中,台灣有着頗為密切之關連,可謂與有榮焉。由女總理 Ms Arden 領導的紐西蘭,與台灣同因防疫表現突出,被列入最後候選國家。「經濟學人」特別釋明,因疫情尚未結束,且各國地理條件差異,此時,尚難以對防疫績效作最終之評斷。
- Dec 28 Mon 2020 11:04
2016。2020
2016年,這是歴史性令人難忘的一個年度。當年兩隻黑天鵝在世人驚愕之間,翩然降臨,為世界投下震撼彈,也為世局帶來持續的動盪。首先六月下旬,英國脫歐公投以些微差數過關,繼而十一月中,政治素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脱歐公投引發英國政壇劇變,原本信心滿滿的首相 David Cameron,隨即引咎辭職,由政治資望並不突出的內政大臣Theresa May 接任,展開漫長曲折之脫歐談判歴程。而美國則迎來一位不按牌理的狂人總統,以其特立獨行之風格,顛覆美國傳統,締造美國政治絕然不凡的一頁。
英國與歐盟間史無前例之談判,正如一般所料,一再因雙方意見分歧而遲滯延宕,特別安排的脫歐前之過渡期亦數度後延。2020聖誕節,距終止期限僅剩六天,眼看已逼進無協議硬脫歐之危機,雙方終於達成協議。在倫敦、布魯塞爾分別的記者會上,前一年,接替含淚抱憾下台前首相 Theresa May 的英國首相 Boris Johnson, 以誇張姿態振臂高呼,聲言擺脫歐盟有關主權、政治、法律、經貿之重重約束,重新奪回英國獨立主權。聽來感覺上,有如與歐洲再打了一場世紀之戰,重拾英國昔日之榮光。另一方,歐盟執委會主席 Van de Leyon ,則在嚴肅表情中呈現如釋重負之輕鬆面,更以女性特有之柔情感性語氣,祝福不捨英國離開。且不忘強調雙方長久深厚情誼,未來仍將持續合作,相互支持。BBC 現場之新聞小標題「together more than apart」應是此時這種恩怨分合之最佳註腳。但是,未來實際脫歐之路又如何?則是另一個令人關切的問題。
2020年,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又逢總統大選,在共和、民主兩黨之攻防叫陣之下,可謂髙潮迭起,毫無冷場。現任川普總統以其個人獨有之競選風格,一再創造話題,引領風騷,卻讓民主聖地美國之總統選舉格局明顯變調走味,帶向了猶如落後地區之粗鄙不堪。十一月中,全民普選投票,各州開票揭曉,竟無法正常選出下屆總統,出現了罕見的懸而未決之選舉結果。至十二月初,依美國選制之各州選舉人團投票日,總算塵埃落定,確定由民主黨拜登當選。現距川普卸任離開白宮僅剰數周,據新聞報導,川普仍堅持選舉弊端竊票,質疑選舉之公平合法性,拒絕承認敗選。作為民主典範的美國,不知伊於胡底,本屆大選又將有何意外發展。2020年,絕對是美國政治史上極具關鍵的一年。
- Mar 01 Sun 2020 23:11
強權爭霸,極圈風雲
回覆轉寄
|
- Jan 08 Wed 2020 16:59
年度風雲 烏茲別克
- Oct 18 Fri 2019 15:38
由諾貝爾和平獎談「非洲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