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國際論壇 (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髙加索「納.卡」動亂風雲

        這幾天,國際新聞媒體版面,突然出現髙加索地區軍事衝突要聞,亜塞拜然政府舆境內亜美尼亞裔人民,為了「納、卡自治區」Nagorno Karabakh 爭議,再度引爆流血衝突,一時成為國際關注焦點。
        1990年代,蘇聯意外解體,原同屬舊蘇聯成員國之亞塞拜然及亞美尼亞,在蘇聯影響力式微情況下,這一向對立之相鄰兩國,為了種族、宗教、文化、歴史等因素,爆發數度之邊界衝突,甚而兵戎相向,引致髙加索地區之動亂紛擾。
        回顧「納、卡自治區」之歷史糾結,這塊位於亞塞拜然西部境內之自治區,臨近亞美尼亞邊界,居民以信奉東正教之亞美尼亞裔為主,國際公認信奉伊斯蘭之亞塞拜然擁有主權及實質管轄,雙方爭執不斷。
        四面皆被亞塞拜然包圍之「納、卡自治區」,亞美尼亞裔人民一直尋求脫離亞塞拜然統治掌控。1991年,經公投成立未獲國際承認之國中國共和政權,近年持續推動各項分離獨立活動,並逐漸實質掌握當地政經情勢。
        「納、卡自治區」之動向,自然引來亞塞拜然之嚴重關切,亞塞拜然政府突然於9月21日宣布,為維護所謂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即刻派軍進入自治區執行軍事行動,經過短期軍事交鋒,亞塞拜然以絕對優勢兵力,迅速重新掌控自治區。
        作為原宗主國之俄羅斯,目前仍深陷俄烏戰爭之拖累中,顯然無法發揮實質影響力,僅能居間協調,促成停火談判,並擔負維和任務。
        納卡地區面積不大,僅約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約僅十餘萬人。面臨亞塞拜然強力軍事介入,成立已逾三十年之納卡共和政權,迅即繳械投降,領導人總統並於9月28日簽署,共和國於2024年正式解散。
        面對自治區政局劇變,為尋求人身安全,亞美尼亞裔人民湧現逃離潮,紛紛越界進入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一再宣示喊話,將保障亞美尼亞裔同胞人民之權益,尊重其宗教及文化傳統,新聞報導,超過半數之亞美尼亞裔人民,已逃離自治區,有如新一波戰爭難民潮。
        此次髙加索動亂風雲,短期迅即落幕,惟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間,素來對立仇視,歴史留下之納卡地區之主權及管轄難題,似難以短期澈底解決。而亞塞拜然尚有另一塊飛地「納希契凡」,為亞美尼亞四面包圍隔絕。無奈歴史因素,遺留如此離奇不穩定之國界,隱藏了無限動亂危機!

髙加索「納.卡」動亂風雲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reenshot_20230803_090844_Google.jpg
        歐洲大小國家林立,共和與君主政體併存,各國政權更迭,無論係定期改選,或是政府不獲信任,乃至執政聯盟內鬨,政府領導人下台乃是稀鬆平常之事。
        最近,荷蘭當政之聯合政府,因聯盟各黨之政策分岐,難以持續執政,擔任總理長達十三年之呂特 Mark Rutte ,宣佈向國王請辭總理職務,並退出政壇,成為近期國際政治新聞焦點。
        呂特外型優雅斯文,富學者氣質,戴金邊眼鏡,身材英挺,臉頰略顕消瘦,頗似平常人家中年彬彬紳士。現年57歲,是荷蘭歴史上任期最長之總理。
        呂特在歐洲強權政治中,雖不易掌控主導大局,惟經常在國際形勢中,發揮關鍵作用,有關歐盟及國際相關會議間,常可看見呂特穿梭協調之身影。
        此次荷蘭聯合政府之跨台,主要係根源於難民移民問題,聯盟左右各政黨意見分歧,無法形成長遠之政策共識。
        有關難民移民問題,可謂複雜萬端。基本上,牽涉人道人權,乃至普世價值,但實質上,卻亦是相關國家之國家安全,乃至社會安定之所繫。歐洲諸多國家,無論是難民移民路線之前緣國家,如土耳其、希臘、義大利;中繼國家如匈牙利、波蘭等;接納國家如德國、法國等,均面臨各種各樣之困難棘手問題。
        今天,荷蘭並不算是大國強國,因而並不經常登上國際媒體要聞。數年前,亦因籌組聯合政府,各相關政黨折衝談判,耗時費力,導致長時間之無政府狀態,成為媒體關注新聞。近期,則是碰上美國強力主導抗中半導體聯盟之熱聞,荷蘭知名製造設備廠商艾思摩爾 ASML ,也被捲入,一時成為國際政經新聞之焦點,當然,荷蘭總理呂特也被拱上了國際媒體新聞要角!

Screenshot_20230803_091318_Google.jpg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0430_094456.jpg

        當年,蘇聯這些駭人的政變歷程及武裝對峙的新聞畫面,相信是許多關心國際新聞的人,至今猶是歷歷在目,難以抹滅之深刻記憶。
        葉爾辛發揮即時關鍵作用,大批民眾聚集莫斯科街頭支持葉爾辛。其後,戈巴契夫透過少數原遭切斷後恢復之部份通訊,向全國人民宣示維䕶蘇聯守護國家之決心,雙方原本一觸即發之對抗,情況急轉直下,歴時三日政變迅速落幕,政變主事者八人,除一人自裁外,餘均被逮捕。
        戈巴契夫恢復蘇聯總統職位,惟實際職權卻明顯遭削弱,相反地,俄羅斯總統葉爾辛之聲望卻急速髙漲,甚至凌駕戈巴契夫之上,成為國家掌握實權之領袖人物。
        政變過程中,站在同一陣線,扭轉危難局勢的兩位政治領導人,隨後因政治理念、政治恩怨乃至政治利害,尤其是對於蘇聯體制改革規劃之嚴重分岐,導致兩人漸行漸遠,終至尖銳對立。
        當年,氣勢正盛的葉爾辛,在一場政府相關會議公開埸合中,對着放低身段、明顕委屈求全的戈巴契夫,厲言正色予以羞辱之新聞畫面,可謂是二十世紀末期極具歴史意涵之一幕。
        1991年12月8日,葉爾辛在未知會更未取得戈巴契夫同意下,形同背叛,以俄羅斯總統身分,私自約集白俄羅斯總統、烏克蘭總統於白俄斯首都明斯克㑹商,並共同簽署《別洛韋日協議》,宣告依據蘇聯憲法賦予加盟共和國之權利,三國共同退出蘇聯,另成立組織鬆散之「獨立國協」(即新蘇聯),宣告舊蘇聯瓦解。
        蘇聯主要三大加盟共和國退出蘇聯組織體制,蘇聯實質走向解體,眼見大勢已去,十二月二十五日,戈巴契夫宣佈辭去蘇聯總統職務,自1917年共產革命後成立之舊蘇聯,正式走入歷史。
        一度叱咤風雲的蘇聯,竟然一夕解體,這項現代歴史之重大轉折,其間實際之歷程變化,及相關政治人物之立場作為,乃至歴史之功過,均有待學術界更深入完整之研究。而其他國家,尤其是冷戰對抗要角-美國,在蘇聯解體中之功能角色,自然也應是重要之探討課題。(2/2)

20230430_095428.jpg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0430_094812.jpg

        二戰後,影響世局長達四十年之冷戰,在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主導下,終於畫上句㸃,為世界開創新局。戈巴契夫亦因致力世界和平之傑出貢獻,獲頒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
        惟世事詭譎多變,戈巴契夫激進的國內外改革更張政策,不僅西方國家抱有遲疑態度,蘇聯境內亦掀起強大反對聲浪。
        1991年八月十九日清晨,蘇聯所有國家電視台,出人意表播出一則爆作性新聞: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因病無法履行總統職權,暫由「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代理執行。為國際關係及國際新聞投下震憾彈。
        原來,蘇聯保守反對勢力,由副總統亞納耶夫領頭,結合總理及國防、內政、安全、情報等機構首長,暗中密謀運作,趁戈巴契夫遠赴克里米亞度假,且俄羅斯總統葉爾辛亦不在莫斯科之時,發動這場史稱<八一九>政變,軟禁了國家領導人戈巴契夫。
        吾人實難以想像預料,處於1991年代,在規模龐大且悠久運作之蘇聯體制,竟然爆發了震驚全球之政治劇變。此次政變及其後之變動發展,可説澈底改變了蘇聯,同時亦連帶翻轉了全世界。
        政變當下,戈巴契夫面對政變勢力之威脅要求,並未妥協屈服,但在等同被拘禁之情況下,亦未能有效領導政府。在此危急之際,怱忙趕回莫斯科的俄羅斯總統葉爾辛成為事件後續發展之關鍵人物。
        葉爾辛登髙公開譴責政變,並號召人民上街示威抵制。此時,政變當局之坦克裝甲車及武裝部隊,已開進莫斯科紅埸及街頭。而響應葉爾辛效忠原政府之少數坦克及軍隊,亦佈陣保衛俄羅斯政府大樓。雙方重裝軍事對峙,蘇聯瀕臨爆發內戰危機!(1/2)

20230430_095631.jpg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0305_223852.jpg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同為主要同盟國家的美國與蘇聯,以強權嶄新勝利國之姿,引領世界邁入戰後新時代。
        惜乎美蘇兩強,不只未能攜手重建戰後新局勢,以打造世界之和平、繁榮、發展。相反地,因雙方意識型態嚴重分岐,美方高舉反共圍堵旗幟,在彼此未建立基本互信之際,美蘇兩強走上了另一類戰爭型態的「冷戰」之路。
        冷戰期間,美蘇表面之間,雖未爆發直接軍事熱戰,卻競相發展各項攻擊性武器,增加布署戰略性中長程飛彈,更進而加速研發毀滅性核子武器。雙方投入龎大資源,互以威懾武力壓制對方,在極端脆弱之「互相毀滅」理論基礎上,建立恐怖性平衡。
        實際上,在兩大集團對立影響下,世界爭端及動亂處處,各國衝突乃至戰爭頻頻。柏林危機、匈牙利布達佩斯抗暴、捷克布拉格之春均昇髙美蘇對抗;美國U2髙空偵察機入俄境遭擊落,駕駛員鮑爾斯被生俘,差點引爆擦槍走火之勢;古巴飛彈危機,13天驚心動魄之對峙,甘迺迪與赫魯雪夫間之驚險過招,讓世界瀕臨核戰邊緣,此亦是諸多書籍論述及電影電視之熱門情節。
        歷經四十多年之冷戰歲月,世局關係持續緊繃,直到1980年代中期,美蘇緊張關係終於出現和緩解凍跡象,其中最關鍵人物,則非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莫屬。
        1985年,劃時代的美蘇首腦髙峰會,首度於瑞士日內瓦舉行,引致全世界之關注。1986年,雷根與戈巴契夫再度於冰島雷克雅未克晤面會談,冰天雪地昏暗的周邊條件,正反映了雙方折衝談判面臨之困境。1987年,戈巴契夫歷史性訪美,在華盛頓街頭上,興之所至與美國群衆熱情互動。其後,雷根訪俄,造訪克里姆林宮,同樣受到俄方熱烈歡迎。這些極富戯劇性之歷史畫面,震憾全世界,亦為當年全世界媒體之新聞焦點。
        至於戈巴契夫主導美蘇冷戰終結,成為改變全球歷史之政治人物,普受西方世界之推崇肯定,惟任何重大變革,難免有反對聲浪,在其改革重組開放政策之下,其後蘇聯國內政局發生激烈變化,甚而意外導致1991年蘇聯一夕解體,戈巴契夫成爲所謂蘇聯一代罪人。其間之轉折劇變歷程,乃至各項複雜因素之關連性,素為世人所關心,此乃現代國際關係歴史之重要題材,暫非本文討論之範圍。

20230305_224226.jpg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0105_202227.jpg

        每屆年終,諸多媒體不約而同,評選當年度最重要或最受囑目的新聞。2022年度,幾乎毫無懸念,俄、烏戰爭成為必然之首項。而倫敦《經濟學人》雜誌評選烏克蘭為年度風雲國家,自然並不令人意外,且未有如去年度評選義大利時,所引發若干不同之議論。
        俄烏戰爭歴近一年,短期尚無終止跡象。烏克蘭與俄羅斯因地緣關係,雙方有着複雜之歴史恩怨糾結,乃至政治及種族之分合過往。如今,烏克蘭境內遍地烽火,許多城鎮遭砲火襲擊宛若廢墟,平民缺水缺電缺糧,生活飽受苦難。吾人除感嘆戰火無情外,對過往之歷史因素亦感無奈。
        姑且不溯及雙方千百年來之歷史變遷,僅敘及1991年一夕解體之蘇聯,這個百年前由俄羅斯強勢主導的蘇維埃聯邦,盛世時期領土涵蓋東歐、髙加索、中亞、北亞地區,統領轄下主要16個成員國。而主要成員國烏克蘭,正是蘇聯解體時順勢脫離蘇聯成立獨立共和國。
        如今,舊蘇聯體制之核心主體國家俄羅斯,結盟另一主要成員國白俄羅斯,揮軍入侵另一主要成員國烏克蘭,回顧分合歷史,能不令人感慨?
        烏克蘭原轄境內,俄裔人口相對多數的克里米亞及烏東四州,其相關之領土主權爭議以及族裔互動磨擦,可說是此波戰爭最重要之引爆點,亦是雙方各自堅持基本主張,至今未能進行和談結束戰爭之關鍵。
        俄羅斯人緬懷過往蘇聯時期之輝煌歷史,普丁總統掌權近二十年,一心尋求恢復蘇聯昔日榮光。此次以北約東擴及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為由,發動這埸二戰之後最大規模戰爭。其實,同為原蘇聯成員國的波羅地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其領土均與俄羅斯接壤或相鄰且逼近莫斯科,這三國,早些年即已加入北約了。

20230105_203246.jpg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1102_173019.jpg

        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間之「阿、猶」紛爭,由來已久,可上溯至千百年之前。問題癥結涵蓋諸多層面,除了宗教基本敎義之歧異,另有多端複雜之社會、政治、種族、土地之爭議。
        猶太人歷經多年被迫害處境,尤其是納粹時期悲慘之種族滅絕後,在當時託管的英國政府政策認同下,各地許多猶太人以各種方式、身份,回歸他們宗教所指引、聖經所召示、神所應許之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成為猶太人聚集之地,亦為猶太建國之希望所在。惟其人數及所占土地均不及阿拍垃人,而與當地巴勒斯坦人引發各項利害衝突。
        1947年,英國宣佈結束託管,聯合國在各方未能達成共識之下,通過巴勒斯坦以、阿分治方案。1948年以色列正式宣佈獨立建國,揭開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聯盟之間,中東第一次戰爭之序幕。同時,擴大深化無數被迫離開家園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
        1956年,世局多事之秋,埃及總統納塞宣佈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直接衝擊英法長期獨佔掌控運河之權益,引爆蘇伊士運河戰爭。埃及聯合諸多阿拉伯國家,對抗由英法與以色列之結盟。結果以色列大軍侵入埃及西奈半島,進佔運河區,直逼埃及開羅城下。後在國際調庭及客觀情勢壓力下,以色列終撤出並歸還西奈半島。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發動突襲,爆發了震驚全球、史稱「六日戰爭」之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以單一小國家,展開多線作戰,襲擊周邊多個阿拉伯國家,空中優勢迅速摧毀約旦、敘利亞、埃及停留地面之空軍,更進而快速進佔敍利亞之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加薩走廊,並重行佔領較以色列領土大得多的埃及西奈半島。
        猶記得當年所有新聞媒體,皆以頭版大幅報導,以色列軍力機動強大,攻無不克,傳播熱烈勝利氛圍,西方國家媒體甚以《Mission Impossible》名之,當年以色列戰爭英雄戴陽將軍之獨眼照片,曾多次登上報紙頭條。而對交戰另一方阿拉伯國家,則幾無報導。
        「六日戰爭」所佔領之阿拉伯土地,以色列顕然無意短期內撤出,甚而將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逐步併吞為以色列領土,並在加薩走廊、西奈半島屯墾殖民,形成巴勒斯坦地區之新常態,為以色列長期建國規劃作擴大佈局。此項情勢發展,持續昇高以、阿對立衝突,加深佔領區內巴勒斯坦人民人權危機及生活困境,亦為中東長期不安局勢埋下無窮隠憂。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603_095902.jpg

        俄烏之戰,持續已歷百日,目前尚無終止之跡象。吾人均知,普丁發動戰爭,除緣於俄烏兩國間長年有關領土、族裔、政制等之歴史恩怨衝突外,最主要之導火線乃是北約東擴,以及烏克蘭執意加入北約軍事聯盟組織。
        俄烏戰局拖延,國際現實情勢出現了若干出人意外之發展,當初烏克蘭在美國為首及部份北約國家鼓勵邀約下,強力表態希望加入北約,而今不只未能順利如願,甚且入會無門,至少在可見未來之可能性頗低。相反地,俄烏戰爭卻促成了俄羅斯緊鄰國家~芬蘭及瑞典出現戲劇性之轉折,加速正式申請加入北約。整體事態發展顯然與普丁原先之規劃評估,呈現極大之落差。
        吾人回顧了解北約30個會員國,特別檢視與俄羅斯鄰近之北約成員。所謂鄰近,除了明顯領土相鄰外,並擴及隔海相鄰之廣義地理概念,如波羅的海之丹麥、波蘭,如巴倫支海之挪威,甚遠如北大西洋、北極海之冰島。
        北約1949年成立之時,俄羅斯相鄰國包括挪威、丹麥、氷島即為初始會員國,其後歷經冷戰結束、共產集團解體,北約於1999年,納入了原共產陣營極具代表性的三個國家:一個是原與北約對抗之華沙公約指標國家波蘭,一個是1956年因反抗共產政權引致蘇聯介入之匈牙利,另一個則是1968年因「布拉格之春」民主化運動,引致蘇聯及華約介入之㨗克。2004年、2009年並續納入東歐原共產國家。
        由於北約大幅擴張,兼以華約解散消失,俄羅斯西側國境門戶洞開,欠缺有力之緩衝屏障,面臨國家戰略安全之重大威脅。此當為普丁、季辛吉等有關歐洲乃至全球局勢穩定和平論述之基礎。
        吾人攤開歐洲地圖,觀察北約與俄羅斯之相對情勢,由波羅的海最北之愛沙尼亞,接續拉脫維亞,至立陶宛,而至波蘭,均為北約成員國,形成南北一系列聯防態勢。
        但在立陶宛之南、波蘭之北,卻有一塊瀕臨波羅的海、既不屬波蘭、亦不歸立陶宛、又非獨立國家之一片土地,此即距離俄羅斯達六百公里的一塊俄羅斯飛地領土,英文名 Kaliningrad。在北約舆俄羅斯對立情勢地圖上,尤其是蘇聯解體後,顯得格外獨特突出。
        類此孤立於境外又遠離本國之飛地領土,在歐洲及歐亞交界國家並不罕見。這塊人口僅一百萬人,面積不及台灣一半大的俄羅斯飛地領土,極具戰略地位,未來勢必成為俄羅斯對應西方軍事聯盟之最前哨了! 

20220603_095931.jpg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0102_121613.jpg
        倫敦「經濟學人」雜誌,近日依循往例公佈其評選之年度風雲國家,謎底揭曉,是南歐大國義大利。坦白説,個人對此有些意外。

      「經濟學人」曾一再闡明,年度風雲國家之評選,並不以一國之大、之富、之強、之影響力為考量,主要係以該國過去一年間,在有關領域之具體進步表現為準。

        該雜誌去年2020,評選之年度風雲國家為非洲馬拉威,2019中亞烏茲別克,2018則是歐亜交界之亜美尼亞,均屬不具實質影響力之小國家。若論大國獲選,則要回溯到2017法國了。

        根據該雜誌所發佈資訊,本年列入決選五個名單中,出現了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東歐緊臨黑海邊之內陸小國、有著獨特歴史舆政治體制之摩爾多瓦 Moldova ;非洲東南內陸的尚比亞;還有近期頻頻登上國際新聞頭版、引致全球關注的波羅地海三小國之一的立陶宛。最終由義大利脫穎而出,入選2021年度風雲國家。

        兩年多來,歐洲歷經幾波新冠肺炎病毒肆虐襲擊,南歐義大利亦處疫情重災區。為防止疫情擴散,義大利政府採行諸多防疫措施,限制商業及社交活動,乃至封城、鎖國,深深影響義大利人民之生活及經濟發展。在政府大力推動下,雖創較高之疫苗接種覆蓋率,卻仍有偏髙之染疫病例與致死人數。義大利獲選為年度國家,顯然並非防疫之突出表現。

        政治方面,義大利大小政黨林立,且難有廣獲支持之大型政黨能獨力組成政府,即使組成聯合內閣,各黨之間仍時有政治衝突。甚至連同黨之間,亦可能因領導人之理念利害導致政治風暴。近年民粹政黨風起,已躍登最大政黨並由年輕世代領導之五星運動黨,在籌組政府上可謂舉足輕重,卻也讓義大利政壇風波不斷,總理頻頻換人。

        2021年初,義大利展現政治新氣象,政府聯合內閣各黨各派,迅速一致支持新總理人選。出身美國MIT經濟學博士、歴任義大利央行及歐洲中央銀行總裁的 Mario Draghi 於二月間走馬上任。他可能是義大利最具國際知名度、最孚衆望的新任國家領導人。

        被暱稱為「超級馬力歐」之 Mario Draghi,以非民選官員身份,主掌政權不到一年,發揮專業官僚治理之精髓,各項施政成效耀眼,展現國家輭硬實力,在國際體育、音樂競賽上,迭獲佳績,尤其遭逢疫情困境之下,經濟成長率大幅超越德國、法國,表現亮眼,進步情況有目共賭,終獲選為2021年度風雲國家。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幾個月,台灣海峽頻頻登上國際新聞媒體,反映國際情勢中有關各方之對峙情況。而上周,日本津輕海峽突然躍上國際新聞頭條,據一般理解,這兩件涉及台灣海峽及津輕海峽之國際新聞事件,有着相當敏感意味之關連性。

        吾人知道,日本國土,由北端日、俄領土紛爭之北方四島開始,由北而南,有北海道最北端之宗谷海峽,再為北海道與本州間之津輕海峽,本州與九州間狹窄之關門海峽,再為九州與琉球間之大隅海峽,南方還有宮古海峽等。

        此次新聞焦點,係中國與俄羅斯十艘船艦編隊通過津輕海峽。純就法而言,既未違反國際海洋公約,亦未牴觸日本領海規範 (按日本法律12海里領海,另法規定津輕海峽適用3海里),且亦非中國、俄羅斯軍艦首次穿越津輕海峽。惟在此國際情勢緊張時機敏感之際,中俄聯合艦隊此項明顕帶有特殊意涵之首度巡弋通過津輕海峽,自然引致各方之關注。尢其艦隊形同穿頸通過日本國土,正當日本身處世界局勢之有關一方時,對日本造成相當之震撼,引發日本官方之嚴正關切,事屬必然。

        最窄處僅18公里寛之津輕海峽,為日本重要之地理標示㸃。有關津輕海峽之日本歌曲頗多,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或許是長期風行的《津輕海峽冬景色》一曲,描述每年寒冬雪季期間,散佈日本各地要返回北海道故鄉之遊子,由本州北端青森搭乘跨海渡輪,穿越津輕海峽返回北海道,儘管周遭天候寒冷蕭瑟,卻滿懐溫暖回到溫暖可愛的家鄉,歌曲悅耳感人。

        前述新聞事件,假設中俄艦隊係選擇北方之宗谷海峽通過,雖同是北海道之另一端,將被賦予完全不同之意涵。有關宗谷海峽之日本歌曲似乎較少,水田竜子主唱之《宗谷遙かに》應是較為知名之一首。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927_232952 (1).jpg
        近期,陸續有許多重要國家,如俄羅斯、加拿大、德國、日本等,舉行國會大選或執政黨黨魁改選,其中最引致全世界關注的,莫過於德國國會大選了。

        相較於過去幾屆選舉,德國面臨諸如歐洲統合、歐債危機、難民潮、對蘇關係等重大事件,本屆德國大選,攸關能源供應之北溪二號俄羅斯天然氣管線即將完工,而剛遭逢洪水肆虐使氣候變遷成為選民最關心的議題。再加上枱面上參與競選之各黨候選人,並無較髙人氣知名度,難以激發選民之熱情。惟本次大選標記着十六年梅克爾時代之落幕,極具歴史傳承意義,全世界媒體新聞均顕著報導。

        德國政府體制採內閣制,國內大小政黨林立,選舉結果贏得領先之政黨,一般均不易取得過半數席次,無法獨力籌組內閣。第一大黨需另尋求其他政黨支持,因之,談判協商組成多數聯合內閣,成為德國大選後成立新內閣新政府之常態。

        回顧2017年大選,梅克爾領導的基民盟 (CDU+CSU)贏得大選,卻在聯合內閣談判過程中,遭遇重重困難。歷經多次組合談判都未竟全功,導致政府正常運作虛懸近半年之久。後由虛位總統依憲法職權罕見出面,呼籲各政黨以國家利益為重。隨後第二大黨社民黨 (SPD)同意再重啓談判,終於達成基民盟與社民黨聯合內閣之協議,社民黨黨魁 Olaf Scholz 出任梅克爾內閣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

        梅克爾2018年宣佈不再競選連任以來,有關接班人選之新聞不斷,卻未出現穩定孚衆望之接班人。近年基民黨民調下滑,現今代表基民黨競選之 Armin Laschet ,其行政績效及人氣相對不足,雖經梅克爾數度站台助選,能否領導基民黨贏得大選,尚屬疑問。有媒體甚至評論,選民幾將梅克爾站台之舉視為梅克爾告別之旅,為接班人助選之意義反而變其次了。

        依據本週日德國大選之初步結果,社民黨小幅領先基民黨,現任梅克爾政府副總理兼財政部長之 Olaf Scholz 可能超越梅克爾黨內正統接班人 Armin Laschet,成為下屆內閣總理,躍上德國未來領導人。惟德國聯合內閣之組成歷程,常是漫長曲折,社民、基民是否可能再續前緣,中間偏右之自民黨 (FDP)以及政治素人清新女士 Annalena Baerbock 領導之偏左綠黨,是否可能異軍突起成為關鍵角色,又是否可能組成三黨以上之聯合內閣。近期德國政壇之發展,頗值吾人持續關注。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826_171346.jpg

        近幾個星期,由於國際新聞媒體接續大幅報導,再加上作為這波新聞事件直接相關之一方,台灣本地媒體之熱烈報導評論,使得一向少上媒體要聞的歐洲小國立陶宛,突然躍上了國際新聞頭版。

        我們從中學敎科書,早就接觸到波羅地海三小國,只因地處遙遠,印象中並無特別的交集。雖說是偏遠小國,其實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土地面積都比台灣大得多。立陶宛面積達6萬5千平方公里,人口則僅有280萬人。

        立陶宛位於歐洲大陸北方,瀕臨波羅地海,東側緊鄰俄羅斯及白俄羅斯,南接波蘭。長久世紀以來,即有自己之種族、語言、政治體制,惟受制於地緣及歷史因素,遭逢強鄰俄羅斯之侵犯,承載著國家苦難受迫之悲情,累積難以磨滅的歴史傷痕。該國長期間為蘇聯轄下之成員國,1989蘇聯情勢劇變,立陶宛第一個宣佈脫離蘇聯掌控成立獨立共和國,歷經紛擾波折,終獲世界各國承認,以嶄新樣貌面對全球。

        長期磨難之歴史過往,民族深刻之創傷,形塑立陶宛之國家精神與價值。近期立陶宛對千里之外台灣,伸出溫暖援手,並因國際情勢登上國際要聞,可謂是有脈絡可循的。

        蘇聯解體後,東西冷戰對峙局勢丕變,諸多原東歐共產國家紛紛投入西方陣營,有的不只成為歐盟會員國,甚而加入軍事聯盟之北約組織,形成國際關係新情勢。立陶宛現為歐盟及歐元區會員國,2004年,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同時加入北約組織。

        俄羅斯力圖維持世界霸權地位,面對原來西側屏障國家之消失,喪失西方陣線之戰略緩衝,形成整體國家安全體系之大變動,亟需重建舆美歐對抗之新佈局新架構。近年,波羅地海、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及黑海地區情勢緊張,屢成新聞焦點,頗引人關注。

        波羅地海三小國,由北而南,其英文國名 Estonia, Latvia, 中譯名適切通稱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惟第三個國家 Lithuania ,譯名立陶宛,則一時頗感困惑,不知當初何以有此譯名。原來該國語文正式國名 Lietuvos Respublika,通稱 Lietuva。情況略如 Greece,中譯希臘,緣自古希臘文Hellas。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529_134708.jpg

        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白宮尚未就任之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千里迢迢前往紐約,成為川普當選後首位會見之外國領䄂。國際新聞媒體炒熱這條新聞,也為日本及安倍首相搏得不少新聞版面。而那段在記者會上,兩人緊握雙手,川普展現極端個人風格,粗壯手腕強大握力之下,安倍露出不知如何之尶尬表情之畫面,或許可能是安倍政治生涯經典新聞畫面之一。

        2020年,歷經美國憲政選舉歴史之風風雨雨,甚至在現任總統鼓動之下,爆發群眾攜械衝入國會議場,大肆破壞國會設施,干擾憲法有關總統選舉各州選舉人票之審查程序,有暴民更髙喊吊死(副總統兼參院議長)彭斯。國會暴動流血,美國民主蒙羞,在沒有傳統歡樂氣氛中,拜登於戒備森嚴典禮中完成就職。被暴民㸃名的彭斯,歷任州長、副總統,行政表現傑出,即使在川普麾下,堪稱有守有為。經過此番殊異職務角色扮演及驚濤駭浪歷史篇章,未來政治生命又將如何?!

        拜登上任,防疫優先,四月間,日本令和大叔首相菅義偉怱怱前往華府,成為拜登上任後首位會見之外國領袖,除彰顯美日戰略合作之重要性,也為民調持續下滑並面臨今年九月間黨魁及國會改選之弱勢總理菅義偉,增添政治生命之動力。

        五年任期僅剩一年,依法不得連任之韓國總統文在寅,五月間,率團前往華府,成為接續日本之後,拜登會見之第二位外國領袖,反映韓國在國際局勢及美、中對抗中之微妙關鍵地位。記者會上,拜登還熱絡地點名隨行韓國大企業負責人起身致意。由於美國疫情趨緩,有媒體對比大做花絮文章,拿前此一個月菅義偉所受謹密簡約之接待,顕示文在寅風光成功之訪問。

        美俄關係,錯綜複雜,民主、共和兩黨又各有不同立場與過往,拜登上任後,持續競選期間之口舌之爭,更因烏克蘭、北溪2號、俄國異議份子納瓦羅等諸多事件,近期雙方氣氛弄僵,甚而一度昇溫緊張至軍事部署。上周,美俄外長拉夫洛夫與布林肯,竟能達成協議安排在冰島進行首度會面。會談氣氛良好,更宣佈將於六月間,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美蘇髙峰會。屆時拜登將首次出訪,普丁將成為拜登上任後第三位會見之外國領䄂。

        冰島成為美俄外長會談之地點,雖有些突然,卻也是時空條件之成就。冰島是 Arctic Council (通稱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即將交卸之際,規劃在首都雷克雅未克主辦兩年一度最重要之部長級會議,在美俄皆有意協商緩和之下,順勢促成了美俄外長在此之會前會。媒體髙度關注美俄外長會談新聞,致今年因氣候變遷而倍受矚目之 Arctic Council 北極相關議題,以及會後發佈極具前瞻意義之聯合宣言,反而顕得被相對忽視了。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106_114101.jpg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於2020年底,依例公佈了該雜誌評選之年度風雲國家,年終特刊名單揭曉,今年在全球疫情肆虐之下,許多國家之民主人權普遍倒退之際,獲選的是位於非洲東南內陸的馬拉威。

        該雜誌長久以來有其一套評選之準則,且已建立相當之公信力,惟畢竟是由該雜誌單一主其事,且所謂評選標準難有嚴謹客觀之量化、質化,因而,對於每年風雲國家之評選結果,引發不同之意見乃至爭議,可說是稀鬆平常而可理解的。

        最近三年的年度風雲國家,幾乎都是知名度不髙,亦非經常出現在國際媒體頭版的國家。2018是歐亞交界髙加索地區之亞美尼亞,2019是中亞之星烏茲別克,今年也是令許多人意外的馬拉威。

        由於馬拉威早在1960年代就與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且持續維持四十年至2007為止。台馬之間醫療、文教交流尚稱密切,台灣媒體亦常有相關報導。對於這個人口一千九百萬人、面積十一萬八千平方公里的遠方非洲國家,台灣並不致太陌生。

        「經濟學人」特別推崇,馬拉威在民主發展困境中之卓越進步表現。2012年該國總統於任內過世,其弟 Peter Mutharika 為謀圖掌握政權,主導阻撓及延緩繼任總統之選舉,而於2014年選舉獲勝,並於2019年再度當選連任。據報導,由於選舉明顯之舞弊情事,爆發人民街頭示威抗議,最後由法院判決推翻選舉結果,2020年重新選舉,由 Lazarus Chakwera 勝選並和平就任。

        惟「經濟學人」本期簡略之報導解說,對於該國動亂歷程及司法體系、法院裁判,並未多所評敍析論,而其他相關之新聞報導資訊,亦並不充分深入。

        2020年度風雲國家評選中,台灣有着頗為密切之關連,可謂與有榮焉。由女總理 Ms Arden 領導的紐西蘭,與台灣同因防疫表現突出,被列入最後候選國家。「經濟學人」特別釋明,因疫情尚未結束,且各國地理條件差異,此時,尚難以對防疫績效作最終之評斷。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年,這是歴史性令人難忘的一個年度。當年兩隻黑天鵝在世人驚愕之間,翩然降臨,為世界投下震撼彈,也為世局帶來持續的動盪。首先六月下旬,英國脫歐公投以些微差數過關,繼而十一月中,政治素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脱歐公投引發英國政壇劇變,原本信心滿滿的首相 David Cameron,隨即引咎辭職,由政治資望並不突出的內政大臣Theresa May 接任,展開漫長曲折之脫歐談判歴程。而美國則迎來一位不按牌理的狂人總統,以其特立獨行之風格,顛覆美國傳統,締造美國政治絕然不凡的一頁。

        英國與歐盟間史無前例之談判,正如一般所料,一再因雙方意見分歧而遲滯延宕,特別安排的脫歐前之過渡期亦數度後延。2020聖誕節,距終止期限僅剩六天,眼看已逼進無協議硬脫歐之危機,雙方終於達成協議。在倫敦、布魯塞爾分別的記者會上,前一年,接替含淚抱憾下台前首相 Theresa May 的英國首相 Boris Johnson, 以誇張姿態振臂高呼,聲言擺脫歐盟有關主權、政治、法律、經貿之重重約束,重新奪回英國獨立主權。聽來感覺上,有如與歐洲再打了一場世紀之戰,重拾英國昔日之榮光。另一方,歐盟執委會主席 Van de Leyon ,則在嚴肅表情中呈現如釋重負之輕鬆面,更以女性特有之柔情感性語氣,祝福不捨英國離開。且不忘強調雙方長久深厚情誼,未來仍將持續合作,相互支持。BBC 現場之新聞小標題「together more than apart」應是此時這種恩怨分合之最佳註腳。但是,未來實際脫歐之路又如何?則是另一個令人關切的問題。

        2020年,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又逢總統大選,在共和、民主兩黨之攻防叫陣之下,可謂髙潮迭起,毫無冷場。現任川普總統以其個人獨有之競選風格,一再創造話題,引領風騷,卻讓民主聖地美國之總統選舉格局明顯變調走味,帶向了猶如落後地區之粗鄙不堪。十一月中,全民普選投票,各州開票揭曉,竟無法正常選出下屆總統,出現了罕見的懸而未決之選舉結果。至十二月初,依美國選制之各州選舉人團投票日,總算塵埃落定,確定由民主黨拜登當選。現距川普卸任離開白宮僅剰數周,據新聞報導,川普仍堅持選舉弊端竊票,質疑選舉之公平合法性,拒絕承認敗選。作為民主典範的美國,不知伊於胡底,本屆大選又將有何意外發展。2020年,絕對是美國政治史上極具關鍵的一年。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00301_234127.jpg

        川普總統簽署《國防授權法案》,宣佈美國正式成立太空軍,成為美國國防部轄下之統一作戰司令部。在川普一貫風格操作下,這則美國在長期傳統陸、海、空、陸戰、海防之外,另成立第六軍種以因應未來太空戰爭之新聞,成為國際媒體報導之熱門標題。
 
        由太空回歸地表,近幾十年來,由於氣候變遷、地球暖化影響,世界各地天候異常,甚至水旱風雪災害頻傳。而極地地區之地形、地貌呈現重大變化,部份地區已不復過往長年冰封或永凍層覆蓋之情況,引發各國更積極展開有關海運航道、漁業捕撈、礦產勘採、科技應用以及其他諸多極地資源之探索與爭奪。極地國家自然堅守維護其地緣之固有權益,非極地國家亦競相參與、爭取相關之利益及話語權。極地早已是強權國家乃至各國爭奪地球資源之熱點,尤其是北半球各國利益密切糾葛之北極地區。
 
        有關避免地球持續暖化之議題,雖經多年多方之努力,人類終未能達成有效之共識,更遑論具體之執行措施。各國爭議之際,吾人何妨回顧瞭解有關研究及處理北極事物之國際組織-1996年於加拿大渥太華成立之 Arctic Council。(通稱:北極理事會)
 
        Arctic Council 成立之初,即揭示會員組成之單純化,會員國以北極極地國家為限,具體標準則是國土跨越北極圈之國家。因此,成立至今,Arctlc Council 僅維持八個正式會員國。目前由會員國輪流主辦大會,每兩年由主辦國擇一城市舉行,另每半年由當年主辦國舉行高階官員會議。
 
        亞洲地區,日本北海道、中國黑龍江均未跨越北極圈之北緯66度半,(較精準的說法是66度34分),因而日本與中國無緣成為正式會員國。北美洲地區,加拿大北境全部瀕臨北極海,可謂是名符其實之極地國家。美國本土位於廣闊加拿大之南,遠離北極圈,只因美國有第四十九州愛斯基摩故鄉阿拉斯加,而計入極地國家。強權美國與其他會員國之間,經常意見相左,惟若真無美國參與,很難想像 Arctic Council 將如何運作。
 
        歐洲地區,俄羅斯國土橫跨歐亞,緜延北境圍繞北極海,是北極地緣關係最密切的國家,強權俄羅斯自然成為最關鍵會員國。相鄰之波羅地海三國,則緯度未過極圏。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之挪威、瑞典、芬蘭,三國都深入極地,毫無疑問的極地國家。但其中之瑞典、芬蘭,其國境分別被挪威、俄羅斯隔絕,地理上,其實並未直接瀕臨北極海。
 
        至於一般通稱為北歐國家的丹麥,其國土顯未跨越極圈,但其轄有北大西洋之自治領屬地 Greenland 格陵蘭及 Faroe Islands 法羅群島。另孤立於北大西洋上的小國冰島,其國土北端剛剛跨越極圈,成為 Arctic Council 正式會員。
 
        除了以上八個正式會員國外,其他國家僅能申請為觀察員,目前有英、法、德、荷、波蘭、西班牙等永久觀察員國家;另有中、日、韓、義、印度、新加坡等正式觀察員國家,其中新加坡成為緯度最低之觀察員國家,目前尚無非洲、南美國家。
 
        2019 Arctic Council 第十一屆理事會大會,由輪值主辦國芬蘭,於拉普蘭首府-聖誕老人原鄉 Rovaniemi 舉行,會後由於美國反對加入氣候變遷地球暖化有關議題文字,竟導致未能循例發佈大會宣言,引起全球關注,也是去年度熱門新聞。
 
        憶起幾年前由赫爾辛基搭乘「聖誕老人」號觀光夜行列車,歷經午夜晚霞、漫漫白夜,往訪極圈 Rovaniemi,不知那家當時行銷號稱全世界緯度最髙的麥當勞還在嗎?或者已讓位給其他據點了。

20200301_235135.jpg

P1000067.JPG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104_220830.jpg

        2019年底,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依例發佈了「年度風雲國家」揭曉名單。由於該雜誌社對於評選方式,一向有其自訂的定義與原則,因而即使出現所謂冷門國家之情況,其實並不太令人意外,2018是高加索地區亞美尼亞,2019亦為一般人並不特別熟悉的中亞國家-烏茲別克斯坦,通稱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土地面積四十八萬七千平方公里,人口三千一百萬人,較台灣為多,是中亞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北方接壤的哈薩克,是中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卻僅有一千八百萬人,較烏茲別克還少。由於烏茲別克地處中亞內陸,其四方相鄰五國包括哈薩克、塔吉克、土庫曼、吉爾吉斯、阿富汗亦均無出海口,是世界唯一所謂雙內陸國家。(個人暫且不將瑞、奧交界歐洲迷你大公國列支敦斯登視為一般國家)
 
        烏茲別克之國家全稱,即顯示其為回教文化國家。而其淺色藍白绿並以红线相間三橫條國旗,設計明麗吸晴,構圖頗為引人,左上角嵌有新月圖樣,代表其為穆斯林國家。該國回教人口佔約達九成,有其多元的歷史內涵。
 
        烏茲別克原為蘇聯時期之附屬共和國,蘇聯解體後順勢於1991年宣佈獨立。首任總統卡里莫夫以中亞地區之特殊高壓統治模式,持續掌權達二十七年,直至2016因病去世。其間之獨裁、貪腐、殘害異己、違反人權等諸多作為,一直為聯合國及世界各國所指摘。繼任之新總統Mirziyoyev ,近年大幅政治改革,大力發展經済,邁向自由民主開放之路,成效斐然,這也是「經済學人」評選該國為年度風雲國家之主要依據。
 
        中亞地區距台灣有數千公里之遙,一般國際新聞媒體亦較少報導,惟此地區為中國古稱之西域,在東西文化交流佔重要地位,亦為古代絲路之關鍵樞紐,蒙古人更西征在此建立龐大帝國。烏茲別克現時首都塔什干、行政區安集延州、撒馬爾罕州、花喇子模州,這些名稱都曾出現在當年我們中學「中外歷史」教科書中。
 
        烏茲別克近年大力推展觀光事業,憑藉其特殊之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璀璨的歷史文化資產,以嶄新面貌呈現在世界舞台上,吸引各國觀光客。相信台灣應有不少人曾造訪這片歴史文化寶藏之地。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1018_155828[1].jpg

        2019 諾貝爾和平獎揭曉,繼 2016 頒給哥倫比亞總統桑德士之後,今年又有國家領導人,以其政治上之卓越成就 ,獲頒此項殊榮。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是 Ethiopia 衣索比亞總理 Abiy Ahmed,表彰他在國內治理及國際關係之成就,尤其是果斷、快速解決與鄰國 Eritrea 厄利垂亞之間長期衝突與戰亂。
 
        整體而言,非洲情勢近年相對較為穩定,經濟亦見發展成長,惟非洲向來不是國際媒體報導之主流,且與台灣距離有數千公里之遙,對非洲事務難免有隔閡或資訊不足之感。今年度諾貝爾和平獎之公佈,讓我們得以重新正視非洲新貌,特別是緊扼紅海、亜丁灣,具重要戰略地位之 Horn of Africa 「非洲之角」。
 
        衣索比亞舊名阿比西尼亞,是我們這個年代,國小(中外歷史)教科書早即出現之國家。同時也是威爾第經典歌劇《阿伊達》中阿伊達公主之原鄉。由於扼守歐、亞、非三洲之要衝,歷史上多次遭外強入侵。義大利墨索里尼於 1936 揮軍佔領衣索比亞,構成二戰歐洲戰線全面爆發之遠因之一。
 
        歴經動亂及政權王權更迭,1974 衣索比亞知名老皇帝塞拉西國王終於退位,成立民主共和政體。現任總理 Abiy Ahmed ,2018 方上任,年僅四十三歳。任內打破禁組反對黨禁令,改善婦女社會地位。同時明快處理舆厄利垂亞長期糾結問題,僅僅一年多時間,即完成雙方領導人互訪,簽訂協議合約,互設大使舘,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兩國邁向長期和平之路。其間,衣索比亞以大國之姿對應小國之折衝協調,為現實紛擾世界樹立難得之和平典範。
 
        而東非小國厄利垂亞,過去鮮為吾人所熟知,前幾年,歐洲難民潮高峰之際,這個距地中海及義大利尚有頗遠距離之國家,其逃亡歐洲之難民人數,竟僅次於敘利亞、阿富汗而為第三大難民來源國,引致全球之關切。
 
        厄利垂亞曾長期為義大利屬地,二戰後併入衣索比亞聯邦,1993方正式脫離獨立。現任總統 Isaias Afwerki 是厄利垂亜獨立後之首任總統,也是至今惟一的一位總統,掌權長達二十餘年。雖與川普同齢,但與年輕的衣索比亞總理同框入鏡,倒並未太顯示年齡之差距。至盼厄利垂亜能走向自由、民主、繁榮之路。
 
        「非洲之角」除了衣索比亞及厄利垂亜之外,還有索馬利亞和 Djibouti 吉布地(另有不同說法),前者以海盜出沒猖獗知名,後者則是各國列強名為保障航運安全,實則鎮守國際戰略要地,適時機動反應及補給之軍事基地。中國於 2017 承租土地建設港灣,成為繼法國、美國、日本之後第四國建立軍事基地之國家。而其中美國與中國之基地幾乎相鄰,就國際現勢及發展而言,情勢頗為奧妙!
 

 

 
 
 
 
文章標籤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816_095523.jpg

 
       2016年6月,英國前首相卡麥隆,懐著無比信心,同意將敏感脫歐議題納入公投,豈料卻是情勢逆轉,假議題成真,脫歐公設竟以些微差數通過,震驚英國乃至全世界。卡麥隆隨即請辭下台負責,開啓了梅伊首相承擔進行脫歐談判之執政歷程。
 
        1993馬斯垂克條約以來,歐盟穩定發展,建構歐洲新價值觀,為歐洲整合樹立傲人里程碑。英國正式申請脫歐,成為歐盟成立以來,首次面對會員國退出問題,對歐盟長期發展更是影響深逺。為扞衛歐盟理念及權益,歐盟主席容克及執委會主席圖斯克,均一再強烈宣示,有關脫歐程序一切依規行事,英國脫歐必得付出相對代價。
 
        梅伊以原本主張留歐之政治立場,意外肩負起脫歐實際談判任務,再加上國內各方對此案本即分歧紛擾,尢其是北愛問題。梅伊註定走上艱辛談判路,我甚至懷疑是否真有一個布魯塞爾、倫敦、貝爾法斯特、都柏林都認同之方案。歷經兩年之波折過程,脫歐日期一再展延,好不容易談成的協議方案,就是無法通過自身執政聯盟佔多數的國會,梅伊首相只能抱憾含淚哽咽下台。
 
        英國新任首相選舉,結果由素有「英國川普」稱號之前外長、前倫敦市長強生當選繼任。強生雖出身英國傳統菁英系統,卻是政壇聞名之非傳統政治人物。強生政治立場屬疑歐派,強烈主張脫離歐盟,恢復英國獨立主權,重回英國昔日榮光。對脫歐談判採強硬立場,要求歐盟修改協議內容,否則十月底不惜無協議硬脫歐。對歐盟、對英國,雙方都面臨關鍵之考驗。
 
        正當歐盟面對英國新政府強勢脫歐之際,歐洲南部重大經濟體義大利,這個為移民、海上難民、國家債務、政府預算等問題,經常與歐盟磨擦衝突的國家,其政局亦出現戲劇性變化。2016年3月以反移民、反歐盟為號召的民粹小黨五星運動,以32.6%獲第一高票,隨後與北方聯盟組成聯合政府,走上執政之路。共推政治素人Conte 為總理,黨魁 Di Maio 及聯盟黨魁 Salvini 分別出任副總理。由於五星運動突然竄起,年輕Di Maio 並無政治歴練,政府事務反由 Salvini 主導。
 
        Salvini 日前公開宣示,將退出執政聯盟,終結五星運動聯合政府。Salvini 一貫極右派立場,甚有義大利「小墨索里尼」之稱號,近期更頻打庶民親民形象,一般預料,如十月份國會重新改選,Salvini 領導的聯盟黨,將贏得大選,全面主政。一向反歐盟、反移民、反財政紀律限制之聯盟黨,勢將強力槓上歐盟。
 
        歐盟嚴陣以待因應英國脫歐,又必須審慎應對義大利新形勢,可謂面臨嚴峻新挑戰。正巧歐盟近期即將選任新一屆領導階層,歐洲央行將由IMF總裁 Christine Lagarde 接任,執委會主席將由德國前國防部長 Ursala Von der Leyen 出任,歐盟主席何人勝出,未來情勢如何發展,又將如何牽動影響全世界,持續引致全球關注。
 
        
文章標籤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723_093235.jpg

        今年七月間,國際新聞媒體上,明顯多了有關太空發展探索之報導,其中主要是人類登月50週年,而另一項則是,印度計劃發射太空登月火箭,企望繼美、蘇、中之後,成為第四個成功探月的國家。
 
        1969年,NASA一系列太空探險計劃中,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登月小艇成功降落月球,三位太空人並安返地球,締造人類科技劃時代之創舉,這也是當年美、蘇兩強長期冷戰對峙交鋒下之時代大事。
 
        人類登月當然不只是阿姆斯壯個人的一小步,更標誌了人類科技的一大步。除了樹立人類歷史發展的里程碑,同時也將永遠留存在當年見證歷史一刻人們的記憶之中。
 
        而印度以新興開發中國家之姿,大力發展國家經濟,已躋身世界重要經濟體之列。近年更傾力投入太空發展探索之路。前些時,刻意宣佈計畫在今年七月間,選定人類擴大紀念登月50週年之際,首度發射探月火箭,企望加入登月俱樂部。此項登月計劃一度因技術原因臨時喊卡延緩,但印度積極叄與太空競賽之雄心企圖,引來國際各方之關切。
 
        太空發展探索所需經費龐大,除了科學探測研究、人類科技應用外,更可以激發國家威望,提昇國家太空話語權,預留太空權利聲索等。惟相對而言,對於提昇人類文明福祉之具體效益,並不明顯。有關人類大規模登月乃至其他星球之旅遊,或是太空移居計劃,雖可視為人類崇高遙遠的目標,或是馬斯克的夢幻旅程。現太空已充斥人造廢棄物,又欠缺有效管理,平心而論,個人並不認為,在可見之未來,有其實際可行之意義。
       
        揭示人類遠大目標,激勵民心士氣,炫耀國家榮譽,這是當年美國總統甘迺迪以及現任印度總理莫迪所需面對之抉擇。我們可以理解,美國阿坡羅計劃執行完結之後,後續人類登月計劃為何長期中斷之原因。
 

        個人對天文及太空發展一向頗感興趣,今年上半年參加了台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主辦的專業課程。課程內容豐富多元,由簡而深,由古而今,由人文而藝術,由太陽系而至浩瀚無涯宇宙。其中「宇宙之初 黑洞理論」、「恆星之誕生至死亡」、「火星探勘」等均是令人驚艶的科目。個人退休生活之餘,又增加了一項可以隨興研修,亦可悠遊其間之新知領域。

        學程歷時四個半月,個人還特別上網報名名額有限的「人類登月50週年演講會」,為這項天文科學課程畫下結業篇。  (課程其間,有些小插曲、小故事,難以細說,以後再說吧!)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