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不太平靜的2014年,迎來三陽開㤗羊羊得意新年頭,祈願台灣國運昌隆,和平繁榮。去年適逢甲午一百二十週年,台灣歷經中日戰爭及馬関條約事件,牽動整個台灣歷史及人民生活,個人有感而發寫了《甲午、乙未、台灣》以及《日本統治之省思》兩篇短文,發抒個人的觀點及心得。當然,這是從台灣以及台灣人的角度,去觀察回顧我們自己的國家,這安身立命的家園。
前些日子,小女送我生日禮物,其中有幾本她們幫我挑選的書,中間有一本是遠流出版的《灣生回家》。這一本書,譲我們除了從台灣單純角度之外,增加一些不同面向,更宏觀地了解台灣這塊土地所曾經發生的事。
其實,〈灣生〉或者 〈わんせい〉這個詞都不是新的。當台灣回歸國民政府初期,早期製造業的產品品質不佳,在那老一輩日語還口頭交雜混用的年代,一句〈わんせい〉就點出台灣製品的粗劣。就像後來經済起飛初階,電影中被風吹開花的雨傘,被虧 〈made in Taiwan?〉一樣的意思。而〈灣生〉則是一般人較不知悉,近年才比較獲得重視關心的一批台灣居民的故事。
1895年,日本以戰勝者之姿,君臨台灣,成為台灣新的統治者,直到1945二戰結束。在此期間,日本人為了行政管理、商業貿易、開發拓殖等等因素,移民台灣達數十萬人。其中包括在日本移民政策下,移居台灣從事農業開拓的家庭,戰後均被遣返日本。而在這批被遣返的移民當中,有一部份是於1895至1946被遣返前,出生在台灣的日本人,就是所謂的 〈灣生〉。
1946年二月,第一批移民及灣生被遣返。而在灣生中,絕大部份是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甚至從未踏上日本本土,對日本完全陌生的日本第二代。只是在戦爭結局中,走上被遣返之路。只得在祖國重新建立新的生活,追求新的生命。然而,在無奈的現實世界𥚃,他們多數人所面對的環境,所經歷的歲月,卻是那麼艱困、曲折,有著太多辛酸令人感傷的故事。
這些日本人,在戰後經濟蕭條困境中,加上微妙的灣生身份,數十年來,在自己故國過得並不順遂。他們會思念昔日出生、成長的地方,有人甚至把台灣視為自已真正的故鄉。許多人一再地踏上台灣土地,追尋過往生命的記憶。更有許多人,窮其一生之力,終盼有機會再回到台灣。但,也有些人,迫於現實的無奈,把台灣這一段,深埋內心深處,不願觸及。如今,這些灣生多已年邁,許多人更已往生。
有關日本治台的文獻及研究,近年頗受重視。對於日本殖民統治的功過,也有不同的見解。基本上,日本採行高壓統治,殖民經済,台灣人民地位相對低下。但日本確實也在台灣建立了完整有效率的行政體制,引進了領先的生活文明,完成資源產業的調查研究,規劃長期發展藍圖。日治期間,台灣人民的重大反抗衝突並不多,終戰後,社會雖有動盪不安,但對日人較少報復事件。
遣返乙詞是中方的用語,日方是用〈引掦〉(ひきあげ),即是撤回、撤離的意思。有關由台灣遣返、引揚的日本人,數達四五十萬人之多,這是台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有關的檔案文獻卻不多見,學術界或對這段歷史有興趣者,應可作較深入的研究。
相較於 灣生的故國夢,其實,1945年台灣人民張燈結彩,也迎接重歸祖國。然則,其後政治及社會的變動,卻帶來了難以彌補的創傷。1947年不幸的歷史事件,至今傷痕猶在,依然敍說着這段不堪回首的悲劇。
附帶一談,《灣生回家》書中,說到日治當年學制,特別提到我的母校-台中一中。日本在台灣大力推展教育,建立各級學校。但是台灣人民受教機會並不平等,同一州廳,日本人就讀一中,台灣人只能就讀二中,但台中一中卻是唯一的例外,那是台灣人的一中。以前就聽老校友謝東閔先生說,那可是當年台灣耆老林獻堂等士紳,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本書中,提到是當年一中日籍校長堅持的。何者為是?或兩者皆是,並不那麼重要了。
天佑台灣!願台灣永遠和平繁榮昌盛!讓我們更疼惜這塊美麗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