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藝文 (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2182_BURST002_COVER  

        晚上十點半,由圓山網球埸回家的路上,車上99.7台北愛樂頻道,播放著悅耳的音樂,不時傳來那一貫沙啞低沈的聲音。今晚主持人竟介紹一部電影片,還特別推薦每一個人都應該去看。對不常看電影的我來說,事先完全沒有概念,片名《Hidden Figures》,中譯 《關鍵少數》。


        這是以美國黑人女性為主角,在美國發展太空飛行歷程的時間軸上,所發生的真人實事。叙説在美國太空總署 NASA 龐大尖端的組識裡,一批有數學天賦,精於高階運算的有色人種女性,在當年大型電腦尚未問世普及的年代,參與了劃時代的載人太空飛行任務,但僅因為是性別膚色,外界完全看不到她們貢獻的身影,而淪為沒沒無聞被埋沒的一群 Hidden Figures 。


        那是戰後美蘇的冷戰角力時代,那是太空競爭火熱年代,也是有色人種飽受歧視的時代。劇中有頗多的場景,反映了當年有色人種所受種種不公平待遇,除了工作機會、工作內容、職位昇遷明顯差別外,在這個美國最先進的科技總部,竟連洗手間、咖啡壼都被嚴格隔離分開使用。更離譜的是,有色人種洗手間,竟在八百公尺之外。


        當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進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史潑坦尼克,又把第一位太空人買加林送上太空,震驚了全世界,也驚醒了美國。一旦蘇聯持續領先太空競賽,蘇聯將主宰外太空,進而掌控地球控制全世界。本片從美國 NASA 的角度,敘述美國奮起直追,扳回劣勢,甚而超前的艱辛過程。


        三位資質優異,從小表現數學天赋的黑人女生,在太空總署以數學運算為職務,每次太空飛行的任務,要精準計算火箭發射及太空艙收回的時間、地點、角度、方向、距離、經度、緯度,並需隨時因參數變動而修正,攸關飛行任務之成敗,更繫乎太空人的生命安全。如此重要而關鍵的人物及相關數據,當大家歡欣慶祝任務成功之際,卻被忽略而成為被人遺忘的 Hidden Figures。


        影片中,穿挿了一段美國太空英雄葛倫,這位最近剛以高齡辭世的美國資深叄議員,在他出任務時,因工作關係而與數學運算人員有一面之緣,更驚艶她在運算工作的非凡表現,因而在飛行計劃出現瓶頸的緊要關頭,建議請出那位女性高手而順利解決難題。這段極具戲劇張力的橋段,凸顯本片编導極力想讓隱身幕後的關鍵少数躍上台面,這也是本片訴求的主題。至於真人世界有無這般 Hidden Figures 冒出頭的事跡,則不是那麼重要了。


        片中的女性黑人演員,應都不是特別知名的女星,其中一位是流行歌手,據悉獲提名競逐今年影展最佳女配角。相反地,在這部以女性為主戲的影片中,擔任 NASA 任務主管的男主角,卻是由大名鼎鼎的 Kevin Costner 凱文.科斯納担綱主演,這位資深老牌演員所呈現的成熟、專業、沈穩,以及展現的領導風格,對整部片子而言,頗具畫龍點睛之妙,也是一大賣點。


        冷戰年代並不久遠,太空競賽熱度稍退仍持續,科技及電腦則一日千里,片中最新超級 IBM 電腦,早可列入古董級了。而男女平權以及黑人民權問題,也都已進入新的時代了。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1984    

        東西方各有其發展之歷史,由遠古、上古以至中古,其間雖有些牽連及交流,基本上,仍係循着各別之文化、地理、思想主軸而發展,而有其不同之社會文明及軌跡。惟自中世紀以後,尤其是新航路、新大陸以降之大航海時代,加上產業革命的巨幅變動,西方以其優越的科技及冒險精神,一舉突破東西雙方之藩籬,開啓了東西方密切交流之新世代。


        西方勢力長驅直入,在船堅砲利的絕對優勢下,東方社會幾乎所向皆靡,毫無招架之力。由印度而中南半島而東印度群島,皆被納入西方殖民統治版圖。中國雖有遠洋航海之輝煌歷史,其後之海禁政策走向閉關保守,而在鴉片戰爭及其後爭戰中承受失敗及屈辱之命運。日本亦在西方勢力下,被迫放棄鎖國,歷經社會動亂,終結數百年穩定的幕府統治。不只西風東漸,西風明顯凌壓東方。


        就東西方社會發展而言,此時,西方社會大幅領先東方社會,相對地,東方社會則是衰敗落後。不少西方學者甚至提出了西方優越論,從人種優劣論、從文化決定論、從社會思想、從英雄史觀種々,認為西方社會優於東方社會。甚而認定東西方社會發展之比較,西方社會從根本上、起始㸃就領先東方,也就是說,西方領先東方,是早已確定而必然的。


        劍橋大學 Ian Morris 博士,原專攻西方上古史,專長古代遺址遺物探勘挖掘,近年專攻全球史,深入探討東西方發展歷程。書成 《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 》《西方憑什麼》,從五萬年前開始探究東西方之發展,可說是以中國歷史對照的西洋史,也是以西方歷史對照的中國史。這是個人從初中讀外國歷史以來的少有経驗,讓歷史有了罕見的層次感及空間感。


        Ian Morris 博士從最早的北京原人對照西方早期出土人種,商王武丁對照埃及法老王,秦漢一統對照羅馬帝國,武則天對照拜佔庭帝國艶后,明英宗對照葡萄牙王子,明末流寇對照西方宗教戰爭,清代科舉考証對照科學革命,甚至文人雅士的《浮生六記》對應了西方鉅作 《環遊世界八十天》,讀來興味盎然,也從中比較分析東西方的社會發展內涵。


      社會發展進化,自有其脈絡可尋,不過,何謂進步?何謂文明?如何比較?對於這些命題,早有諸多不同觀點,甚至爭議,更何況兩個絕然不同的東西方社會,又是如何比較?要用什麼項目,要如何客觀比較,社會發展又是如何數據化。雖然困難重重,且難免有些主觀因素,作者還是堂堂完成了,東西方從遠古以至現代的社會發展比較。對《西方憑什麼》,提出了不同見解的研究結論。


        本書用頗多篇幅說明,其所選用項目如城市規模、能量利用、組識能力、資訊處理、戰爭力等,也深入剖析各項指標之優缺點及難易度。同時,闡釋東方、西方之定義,以及不同時空下彈性之意涵。顯然,對於這項超逾萬年又橫跨東西的社會發展比較,雖有其獨到之理論基礎,卻也有其客觀上、執行上無法臻於至善之憾。但已是這個研究領域中,極為重要傑出的著作。


        根據本書的比較分析,東西歷史發展大勢基本相同。從西元前一萬四千年至西元前五千年,東西方各以緩慢速度發展,西方分數略有小愊領先;西元前五千年開始,西方領先幅度擴大,至西元前千年,領先幅度縮小;至西元元年,則持續呈等差同幅成長;至西元五百年,東西兩大帝國均盛極而衰,西方跌幅較深,東西差距拉近;西元541年(梁武帝大同七年),東方分數首度超越西方,結束一萬四千年來,一直由西方領先的態勢。


        中國的唐宋盛世,讓東方持續領先西方,至西元1100年,東方領先西方髙達四成,領先幅度較過去二千五百年任何時期為高,完全否定西方基本優越之說。其後歷經蒙古征服歐亞,明朝鄭和龐大船隊的遠航,東方雖仍領先西方,但東方成績卻下滑 , 西方則仍微幅上升。至西元1773年,東西方社會均呈大幅成長下,西方卻以飛躍之姿,快速追上東方,結束一千二百年東方領先局面。至西元1800年後,西方昇幅更大,西方一時更是獨領風騷。


        二十世紀已退去,二十一世紀正當紅,如今,網路創新炫目耀眼,產業經済大翻轉,4.0工業革命已然来臨。中國經濟強力崛起,已成世界第二大經済體,印度及東協諸國亦成長可觀。東西交鋒,將如何發展? 何方勝出?又將擦出何等之燦爛火花,頗引人關注期待。

IMAG1985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1629     


        幾週前,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的服務櫃枱上,不經意地看見一叠活動傳單。這是一個名額有限-僅收50位;年齢有限制-年滿55以上;報名有特別規定-指定時間電話報名,每通電話限報兩位。不過,活動主題很快吸引了我,隨後也就依照程序完成了報名。5月26日終於參加了由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主辦的《樂齡談天》有關天文的課程活動。


        這個活動主要分成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天文新知介紹,主要是解說天文星象的新發現,例如外太空探索資訊。第二單元則是天文館各個展場現場導覧敘說,深入解析古今中外天文星象知識及歷史。第三單元則是參觀天文館頂樓的天象觀測儀器,實地操作精密電子望遠鏡,親身體驗觀測星球星象,當天首次看到太陽黑子。


        說起天文星象,雖也可簡單說,就是日月星辰,日昇月沉,那是人類日常生活很切身的事務。但也因為日復一日,週而復始,即使星系星象變化多端,一般人也就幾乎忘了周遭的存在。初中童子軍露營的夜空觀測,那可是少有的天然實境教學,北斗七星大杓子的夢幻組合,尋尋覓覓那遙遠昏暗的北極星,至今仍印象深刻。遺憾的是,由於人類文明造成的光害,也讓我們少有機會,抬頭凝望蒼穹的浩瀚星空。

IMAG1627


        其實,最近時日,台灣地區日落之後,天空都有幾個發亮的星體,用肉眼即可觀測,除了亮度最高的月球之外,還有氣體星球-木星;還有最近正夯的類地星球-火星。這些都是我們自身地球所處的太陽系行星,八大行星環繞太陽,依各自天體重力形成的軌道運行。當然,這些星體都是地球的近鄰,從無窮無界的虛空而言,說是一家人也不為過,雖然,它距我們遠達幾億公里甚至幾十億公里。而相對於太陽系外星系,動輒幾光年乃至萬光年、億光年的超乎想像的無涯距離,太陽系外又存在着無數的太陽系,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在超級宇宙間竟忽然變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了。


        再說到我們熟知的北斗七星,在西方天文學,屬於大熊星座,是自行發光的恆星。而在中國的天文學,北斗前四顆(北斗一到四)分別名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後三顆(北斗五至七)名為(玉𧗽)(開陽)(瑤光),由天璇往天樞方向延伸五倍,就可找到屬於小熊星座的北極星。中西名稱解説或有差異,觀測結果則一。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卻把安身立命的星球逐漸摧毀了。地球的溫室效應,導致均溫快速上昇,極端氣候異常,空氣海洋嚴重污染,災害頻繁深化,美麗的地球不再適合人居。人類以其智慧、科技,一直在探知外太空,一顆顆人造太空船攜帶精密觀測攝影設備,陸續傳回諸多彌足珍貴的精彩資訊,也確實讓人類更了解外太空的縹渺宇宙。甚至開始探索這個太陽系及其他太陽系,是否有類似地球適於人類生存居住的星體。人類文明誠屬偉大,有夢最美。自家環境都未能維護確保,焉能超越億萬里,超越人類生理生命的極限,達成人類有意義的星球遷徙。短期內,除了科幻小說、電影,除了凍結生命及凍齡技術外,我仍不免懷疑,真有具意義且確有可行性的太空移居研究發展計劃?


        一趟《樂齡談天》,重現蒼茫宇宙,绚爛銀河星系,只能再盼來茲。

IMAG1630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0816  
        我們從小就接觸歷史和地理課程,小學髙年級的常識課,就是公民、歷史、地理、自然,到了中學,更廣泛的中外歷史、中外地理,一直是很重要的科目,也是課業上的負擔。但在那個制式教學,升學主義掛帥的年代,還是要找尋讀書興趣以及最適合的唸書方法。


        那時候的歷史課程,多是編年史的教科書,一大堆的年代,配上一大堆的單一事件,沒有一貫的歷史觀,也少全盤人文社經歷史的描述解析。因此,死記背頌的中國年代以及西方紀元,再加上破碎支離的政治變遷,成為歷史課最主要的內容。歷史變得死板生硬無趣。


        地理課也有類似狀況,也需要靠記憶,去研讀中國的山川城市,以及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首都大城、物產文化。在那電影、電視還不普遍,更遑論DVD、Youtube以及網路資訊了。我個人的經驗,一本好用的地圖,可以是最佳輔佐利器。地理不再是死功課,只要一圖在手,任你神遊四海,悠遊五大洲,地理課竟然也能變得鮮活,甚至多彩多樣化了。


        我自己曾製作地理簡圖,甚至還以水彩幇地圖上色。而我唸書房間的牆壁上,如果可能,我都會掛上一幅世界全圖。地球上任何角落,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再是那麼遙遠模糊,任何重大國際時事新聞,腦海中自然浮現鮮明輪廓。地理的相對位置,古今歷史的交錯,可以很容易跟上世界的座標,解讀時代時事的脈動。


        我很少用地球儀,理由跟大多數人一樣,實在不怎麼方便。一張張平面紙張製作的地圖,至今仍是實本地圖的主流。然而,要把一個曲面球體,甚至從外太空所見的真實地球,等比例等距離,準確投影畫在一張平面上,那可是地理學或地圖學仍持續爭議的話題。我們所使用的最新世界全圖,雖然實用無礙,但實際是準確度不佳。


        在平面地圖上,距赤道愈近,距離準確度愈高。南北緯度愈高,失準率也愈大。如赤道在平面地圖上,每單位長度是 x,南北回歸缐也是 x,到了南北極圈仍是 x,這是多麼不合理。即使東西經子午線以及赤道,也因不規則地球曲面,而產生誤差。因此,一般平面地圖,很容易造成錯誤印象,甚至誤解。在地圖上顯示的最大面積、最遠距離,很可能不是真實的。舉例來說,北大西洋上的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歐亜大陸北方的俄羅斯,面積其實並沒有所見的那麼大。從南非好望角到南美合恩角的距離,也沒有所見的那麼遠。


        最近看了一本由馬可孛羅文化出版,英國歷史學家 Jerry Brotton 教授,所寫的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中譯 《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作者從不同文化的歷史中,精選了十二幅世界地圖,觀看歷史的十二種面向,包括科學、政治、宗教、帝國、全球主義、経貿、國家、製圖乃至 夯紅的Google 地球等等。這些地圖,有的年代久遠,有的與我們認知的世界差異極大。毎一幅地圖都內含了當時某種觀念,也顯示當時的人對所謂世界的理解,甚至隱藏某種主觀的意圖。透過閱讀這些代表性的地圖,讓我們更瞭解當時的世界。不過,有些地圖或許是宗教、種族及文化的歧異,顕得深澀難以完全理解。


        原本覺得死板的歷史,透過地理、地圖的切入,竟然變得鮮活有趣。而地理、地圖本身似乎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只是,資訊網路大躍進,地圖應用輭體日新,所謂地圖的角色、內容及使用,好似走到了關鍵的分水嶺!


       IMAG0813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際效應》 故事的結局,重返及重逢絕對是本片的重頭戲。經過了多年漫長的太空之旅,男主角終要履行對愛女一定回來的承諾,這也是本片的高潮戲,雖然導演努力營造歡聚的氣氛,但這真如恍如隔世的相會,在我看來,雖有重逢的喜悅,卻是無盡的感傷。


        首先説到時間的奧妙,由於物理相對論的影響,古柏在外太空一天,在地球上卻已過好幾天,一年過去,地球已歷多少個寒暑。古柏在外太空多年,地球早已圍繞太陽公轉好幾十圈,早已不是當年的地球時間觀念了。


        再說重返,當然是要回到當年離開的地球。可是,或許是距離地球仍然太遙遠,或許地球已被毀滅差不多了,也或許說更能呈現曲折離奇吧。這個感人肺腑的父女會,是安排在一個遠離地球,設施完善的固定軌道的龐大太空站-以女𠒇傑出成就而命名的古柏太空站。劇中還穿挿幽默一下,讓老爸自作聰明地,還以為是為表彰自己的太空貢獻呢!


        而有関重逢的場景,真可謂人事身份依舊,萬事全非。一個由青壯年步入中壯年的父親,一個年青女孩卻變成垂垂老矣、兒孫成群的祖母級女兒,這場跨世代的親子會,在雙手緊握中交織最感人最溫馨的親情。然而,這樣年齡錯置的畫面,我們可能無法像西方人一般,只有短暫溫暖歡聚,可以隨即淡然再分開,回到現在個別自己的角色。我們心中,充滿了無奈的感傷,久久未能消去。


        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系列,乃至不朽的永恆;由奌、缐、面,到四度、五次元、乃至無限延伸的空間。實在説,這些太空物理專家推出的高能理論,雖然言之成理,有些卻未必能實証,且逐漸超越了我們一般人的理解。反而,兒時〈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的日子,以及〈神遊太虛〉的故事,顯得那麼清新自然可愛。


        光速每秒三十萬公里,每秒可繞地球七週半,這是我們所熟知的自然最快的速度。是否有個超高能量的物質,可以捉住光線的逃逸,這樣的空間與時間觀念,頗為玄妙有些費解。暫且拋開深奧的高階物理,回到最基本物理的直線距離吧!光線經過一年的奔馳,已經走了10的16次方公尺的超遠距離,它卻尚未遠離,還在我們太陽系的範圍,當我們遠眺這太陽系的遠端星域,如果能看到任何太空傳奇變化的話,我們都是在回顧一年以前的過往了。至於十光年、百光年、萬光年、億光年,甚至難以想像的百億光年,哇!這是一個怎麼虛渺無盡的宇宙!


        當然,人類有無比的智慧及企圖心,讓我們經歷了許多的太空驚奇。史潑坦尼克衛星進入地球軌道;阿姆斯壯人類一大步的登月壯舉;阿波羅十三號太空船緊扣人心的歷險記;也不得不提到,〈奮進號〉載人大空火箭在發射昇空不到一分鐘,在衆目睽暌下爆炸解體的悲劇。


        良夜星空,遙望無窮無涯的宇宙,好似少了古人的浪漫唯美,每個人確實也變得非常渺小。我們可以嚮往太空,也應該去探索神秘的外太空,但我們更應正視眼前,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更需要建立一個和平幸福的地球!人類該加油了!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常去看電影,除非是經典、得獎之作,或者是媒體廣為評論的片子。前幾天,在朋友力薦之下,我去看了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馬修.麥康納主演的《星際效應》。


        遙遠外太空,乃至虛幻無盡的宇宙,一直是電影製作很夯的題材,早些年,史蒂芬史匹柏一部《E.T》不知風靡了多少個老少。最近幾年,由於電腦科技的進步,影音特效應用的提昇,這類影片也接連火熱上映,也都受到全世界影迷的喜愛。坦白說,我個人不太會欣賞片中那些設計造型怪異、面目奇特的外星人,以及那些荒誕不經的武打場面。所以,無論是熱門的阿凡達、人氣的哈比人、還有神勇的太空戰警,我都無緣去電影世界中悠遊一番。


        這一天,特別挑了九點多的IMax早場,這部片子已放映一段時間,但這個時段,居然近乎滿座。只是環顧四週,幾乎都是年青人,像我這般資深公民,顯得有些異類了。我個人不太喜歡那很虛假所謂立體的3D,倒是很期待IMax,那身歷其境、壯闊環繞的視聽效果。本片長約一百五十分鐘,無中場休息。


        有関太空星際的題材,自然要以較嚴謹的科學作基礎,再加上一些如真似幻的科幻成分,再大量應用最新的電腦科技,方能鋪陳令人震憾或觸動人心的故事情節。這部《星際效應》可説完整地涵蓋了這些基本要素,而維繫整部影片的情節發展,隨時貼近吸引觀眾関心的主軸,就是那溫馨感人的家庭、父女親情;還有那普通的地球人,為求生存所展現的生命意志力。


        由於氣候變遷以及農作物疾病,使得地球愈來愈無法生存,只好在外太空中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本片雖沒有明說,但應可以解釋,地球是被人類自己給毀滅的。人類被迫逃離地球,尋求新的桃花源。類似的電影情節,讓我們想起早期《魯濱遜漂流記》式的《海角一樂園》、《發現新大陸》,以追尋人生新世界;還有《遠離非洲》,追求心靈的故鄉。



        男主角古柏是位資深飛行員及優秀工程師,早年喪偶而與女兒相依為命,父女情深,女兒從小在父親調教下,早已顯露出無窮潛力及傑出才華。而當面臨人生專業興趣的抉擇,再加上所謂拯救全人類使命志業下,古柏忍痛拋棄親情,毅然投入那遙不可知的太空之旅⋯⋯當然,他沒有忘記向寶貝女兒承諾:「一定會回來!」


        從三節動力火箭昇空,逐漸脫離地心引力,望着慢慢遠去美麗藍色的地球。我們身歷其境地開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科幻旅程,我不得不說,這比起近期新聞片中,那很珍貴、很難得卻有些死板的實況転播,自然顯得精彩壯觀多了。太空艙與太空站的精準對接,再穿越太陽系,繼續奔向那浩瀚外太空虛渺宇宙。衝過那超高能量的黑洞,突破了神秘莫測的蟲洞障礙,歷經重重險阻,終於來到了一個有水、重力為地球0·8、適合人居的夢幻星球。


        無處不在的高科技,再加上炫麗的影音特效,就是所謂的聲光之娛吧!除了親情、生命意志力貫穿全場外,全片再穿挿常見的人性的掙扎、人際的衝突以及少不了的愛情元素。在這樣的情節氛圍中,透過片中不同場景,角色的對話中,一再企圖傳達、要教育觀眾的太空理論或知識,竟顯得有點身份以及時空格格不入。或許,這是類似深奧理論影片常有的現象。 (待續)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序進入十二月,台灣難得享受了涼爽穩定的秋天,大陸冷氣團終於來報到。這幾天溫度遽降,真有冬天的模樣,接下來就要迎接耶誕假期,年輕人也在準備跨年活動節目了。記得去年年底時,曾對六月底開始的部落格短文,作了一個回顧,也算是功課的縂結及交卷。一転眼,年度又進尾聲了。


        今年一月,我們全家三代作了第一次海外旅遊,而《全家首爾逍遙遊》正好為年度部落格揭開序幕。三月間,我們沿著西部海岸線,造訪了平日罕至的漁港、濕地以及自行車道, 《濕地、綠廊道、漁鄉行》記錄了這段豐富多彩之旅。五月初,搭上《公主遊輪海上行》,六月份, 《古今東西交會土耳其》、 《土耳其熱氣球昇空》、 《風情獨具土耳其》,幾篇短文讓我們可以細細回味–那趟令人難忘的古奧圖曼帝國的旅程。九月間,阿凡達的奇妙世界,化作 《張家界秘境之旅》。十一月份,兩人世界的《高雄愛之船漫遊之旅》,則把我們今年以來較大的旅遊,畫上了溫馨圓滿的句點。


        我平常頗關心國際時事新聞,對於國內新聞媒體,不論是平面報紙或是電視,長期以來忽視國際新聞的現象,雖知其來有自,卻仍是感觸良多。台灣四面環海,理應開放對外交流,走出侷限,邁向八方。然而,早期在執政黨主導影響下,其後在媒體商業考量下,台灣成了國際新聞的荒漠,導致對國際事務資訊不足,整體社會欠缺國際視野及國際觀。今年,我試着就國際上幾項重要的新聞或國際情勢,作些分析評論。 《蘇格蘭和平公投 vs 愛爾蘭血腥動亂》、 《伊比利半島風雲 - 談加泰隆尼亞 》、以及十一月底的 《烏克蘭烽火一週年》,於焉出台,也希望部落格多些樣貌。


        家庭是我退休三年多以來,最重要的生活範疇,自然也成為部落格重要的元素。不過,我時時自我提醒,短文書寫不要淪為退休生活時間的補白,書寫內容也不希望只是生活的流水記錄。因此,有関家庭生活以及全家出遊的題材,縂譲我投入更多的心血感情。年初的 《人生七十有感》、 《天鵝與雕木》 、以及暑假過後的 《內湖安親班兩三事》也成為我的最愛了。

        我日常持續從事體育活動,也經常收看體育新聞,且在不太干擾作息的原則下,儘量不放棄精彩的實況転播。期間寫下了 《今夏體育瑣記》、《魅力網球.NBA.世足瘋》、《KANO觀後》。其實,今年還有許多經典體育賽事,像美國職棒MLB世界冠軍大賽–堪薩斯皇家與舊金山巨人的季後賽傳奇;像仁川亞運幾面未預期的金牌;像新世代新面孔躍上台面的美網決賽;還有由台灣主辦的首屆世界U21青棒賽–令人血脈賁張的台韓、台日大戰;甚至引發賽制議論的國內職棒–年度勝率最低的中信兄弟竟然打起年度冠軍賽,更別提一路被打爆的後話了。只是這些新聞熱點一過,臨場感淡去,由於個人沒有即時認真作功課寫作文,可惜都變成未完成交響曲了。


        今年適逢甲午戰爭一百二十週年,書寫完成了 《甲午.乙未.台灣》、《日本殖民台灣的省思》、《東西交鋒 .帝國殖民》,可視為個人讀書文史之作。而在臺北生活圈,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了 《國父紀念館之緣》以及 《漫談台北㨗運–從松山缐通車談起》。至於探討人生乃至生命的真義, 拙文《生命的第四樂章》以及 《談生命的終曲醫療》,竟是個人部落格中被點閲率最髙的文章,感到有些意外。顯然,這類話題是許多人所關心的。


        今年縂共完稿二十五篇,平均每兩個禮拜一篇,比起去年每週一篇的頻率,可説是明顯降低了。不過,我個人覺得還算適當,從很多方面來說,說不定也是一種昇華呢?我由衷感謝部落格的催生者-老師小女永遠溫暖的鼓勵,以及觸動內心的慰藉。也感謝全家人 (自然包括遠在紐約的小妹一家),一路的支持勉勵,這是部落格能夠支撐持續的原動力。當然,也要深深感謝好友讀友的廻響指教。


        2015年! 繼續加油吧!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蘇格蘭獨立公投在全球関注之中,終於和平圓滿落幕了。反對獨立的一方,以超過10%的差距,讓原本聲勢高漲的獨立運動,終未能順利過關。這不只譲英國人鬆了一口氣,也譲蘇格蘭暫時定下心來維持大不列顛的現狀。而歐洲各國也就不必短期突然面對情勢的重大變動。


        雖然蘇格蘭獨立公投事件結束,但這股獨立公投的效應卻持續發酵,漫延至全歐洲乃至影響全世界。因此,我們可以說,蘇格蘭公投雖已落幕,卻仍是餘波盪漾。近期被媒體奌名的國家或地區,遍及歐洲、非洲、亞洲乃至美洲。而新聞報導最最密集的,則非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莫屬。


        西班牙曾經是歷史上強大帝國,緃橫四海的海上霸權。隨著殖民主義的退潮,又因內戰及軍事強人的獨裁統治,雖國力今非昔比,西班牙語卻仍是世界使用人口第三多的語言。而在西班牙境內,有幾個不同語言、文化、宗教、生活習慣的所謂自治區,加泰隆尼亞是其中最大一個。


        加泰隆尼亞位於西班牙的東北部,北臨庇里牛斯山,與法國為界,東濱地中海,地理條件優越。面積三萬兩千平方公里,人口七百五十萬人。以全西班牙百分之七的土地,百分之十六的人口,卻創造了超過百分之二十的產值。顯示加泰隆尼亞的地位及重要性。不過,對應蘇格蘭之於英國的影響,則顯然相對較小。加泰隆尼亞在西班牙中央政府管轄下,享有相當的自治權,雖爭取更大的政治權力或獨立,但癥結卻是經濟、財政問題。加泰隆尼亞爭取免於被剝削的公平合理的資源分配。


        提到加泰隆尼亞,一般人可能沒有太深的概念。但如果說到加泰隆尼亞的首府-巴塞隆納,那湛藍的港灣、那莊嚴肅穆已施工百年的聖家大教堂、精品店及生動活潑傳統市場和諧併列的加泰隆尼亞大道,還有藝術大師高第顛覆傳統的夢幻建築,許多人都會回味那風情獨具的美麗城市。巴塞隆納還主辦了一九九二年夏季奧運會,當年台灣還勇奪棒球銀牌,至今仍為台灣球迷所津津樂道。


        許多人関心加㤗隆尼亞的獨立公投,媒體報導也把它列為新聞熱點。其實,全世界的分離或獨立運動,多得不勝枚舉,相関的故事也為人所知,或許為人所不知。即使在西班牙境內,還有一個比起加泰隆尼亞,分離意識更強烈,爭取獨立更積極,衝突流血不斷,抗爭歷史更長久,更譲西班牙中央政府頭痛的自治區-巴斯克。


        巴斯克地區位於西班牙北部,庇里牛斯山西南端,北與法國相鄰,部份濱臨大西洋比斯開灣。巴斯克偏北部份仍歸法國管轄,大部份則隸屬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巴斯克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乃至歷史,人口約三百萬人,面積約二萬平方公里。數十年來,以各種各樣手段,尋求分離獨立,甚至走上了血腥暴力,西班牙首都馬徳里諸多公共埸所,都曾留下賤血傷亡的痕跡。巴斯克的分離運動,因而被貼上激進恐怖的標籤。


        我們對巴斯克地區比較熟悉的,就是其中的老城-畢爾包。這個工業老城,近年積極轉型綠化,都會煥然一新,成為一個陽光旅遊都市。其中有一個觀光亮點,就是古根漢美術館。或許台灣尤其是台中人,會有些感慨,那個國際知名的美術舘,本來是有機會落腳在台中市的。


        蘇格蘭! 加泰隆尼亞 !巴斯克 !東烏克蘭 !單單歐洲地區就已數不清了,何況全世界。讓我們持續関心吧!我們期盼全世界和平、民主、幸福。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九月中的蘇格蘭獨立公投,是舉世矚目的重大事件,自然也就成為國際媒體報導的重要新聞。而台灣的傳播媒體,一向不重視國際新聞,幾乎是國際新聞的荒漠。平常還真不容易翻到國際新聞版,也難得收看到國際新聞節目。而這次蘇格蘭公投,竟然上了國內新聞的頭版頭條,倒是有些意外。當然,這跟公投題目很有関係。


        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幾百年來,隨著殖民主義的浪潮,以藍白紅米字旗威鎮天下,席捲四大洲五大洋,造就了日不落國的歷史地位。即使近年國力式微,失去了昔日的光輝,但仍然是舉足軽重的國際強權。而身為聯合王國的主要成員之一,面積占全英國達三分之一的蘇格蘭,未聴聞重大爭議抗爭,竟尋求脫離英國獨立,說來頗具話題性,但如果從英格蘭與蘇格蘭兩王國的歷史淵源推演,卻並不意外。


        翻開歐洲的近代史,乃至現代史,歐洲有許多國家或所屬國土,都已消失在歷史的餘暉中。另外也有許多新的國家,隨著歷史的演變而獲得新生。英格蘭早在十六世紀就合併了威爾斯,十八世紀初,蘇格蘭則因與英格蘭共擁有同一國王,而協意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至於愛爾蘭,更是經過波折、戰爭,才形成了今天的愛爾蘭共和國,而愛爾蘭北部則仍隸屬英國。形成所謂 " 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這個英國的正式名稱。而日不落米字旗,正是由蘇格蘭藍底白 X旗,加上英格蘭白底紅十字旗所合成。


        論者多以權力如何交接,北海油田利益如何分配,英鎊如何使用,核子艦隊如何佈署等,來討論假設蘇格蘭獨立公投過関時,英國如何面對處理。我個人倒是非常有興趣,英國如何處理國家名稱及國旗問題。畢竟失去了蘇格蘭這半壁江山,英國如何繼續沿用大不列顛的名稱。而脫去了蘇格蘭的藍底白X,英國的米字旗又如何繼續飄揚呢?


        事實上,在歐洲地區,國中有國,國中有自治區,國中有兩種以上不同文化、語言、宗教、民族共處者,可謂比比皆是。從東歐巴爾幹、波羅的海、烏克蘭,以至西歐荷比,乃至伊比利半島,甚至英倫三島,不勝枚舉。只是有些維持和平相處,有些則產生明顯爭議,有些則是衝突不斷,最不幸的則是兵戎相見,走上血腥暴力。幾年前北愛爾蘭淒風血雨那一幕,今天烏克蘭東部慘烈戰事,都令人感概不已。


        人類發展高度文明,聲稱萬物之靈,然則翻開人類歷史,卻是充滿令人無奈、神傷的戰爭史。人類可以研發高科技神奇深奧產品,可以深研探究遙遠外太空虛渺的宇宙,卻對人與人的相處,社會與社會的對應,國與國的折衝,竟顯得那麼無力無措,最後竟然要靠生物最原始最殘忍的戰爭手段。怎不令人唏噓三嘆呢?!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04472     

        歐洲是世界近代歷史及文明的重心,自然也成為我們旅遊的重點目標,等到我們造訪了幾個歐洲的主要國家之後,也會想看看不一樣的歐洲。在深受北非影響的西班牙、在東正敎重鎮的俄羅斯,都可體驗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橫跨歐、亞兩洲的土耳其,更是譲人驚艶。這可是一個深受歐洲影響,但卻是一個亞洲回教清真國家。


        土耳其的國土只有3%在歐洲,但其地理位置獨特,緊扼歐亞的関鍵要衝。而第一大城伊斯坦堡憑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從古老絲路時代,到中世紀海權運輸崛起,就一直是政治經濟中心,還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都會。直到今天,雖然首都搬到亞洲區安那托利亜的安卡拉,它仍然是土耳其的經濟金融文化中心。也依然是歐亞空運的樞紐。

DSC04421
        或許戰略位置太重要了,土耳其的歷史也就充滿動盪變遷,政治統治也常見更迭。許多不同宗教、文化都曾深入植根,希臘及羅馬文明早就是土耳其的不可分的一部分了。而東羅馬帝國統領歐亞數百年,建都現稱伊斯坦堡的君士坦丁堡,在羅馬帝國衰敗之後,維繫基督教皇朝。而從回教土耳其人的角度來看,十三世紀縂算建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而且國勢強盛,不只在西元1453年攻入君士坥丁堡,終結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還繼續擴展深入歐洲中部,這個維持長達六百年的鄂圖曼帝國,是當年歐亞非地區的重要政權,可説是土耳其民族揚眉吐氣的髙峰。


        隨著歐洲現代國家興起,卾圖曼帝國的國力也逐漸式微,土耳其在近代東西交鋒中,再度面臨歐洲勢力的侵襲,也像東方的許多受殖民統治國家一樣,來到國家存亡的関頭。此時,土耳其在凱末爾將軍的領導下,経過數年的獨立戦爭,終於在西元1923年建立了獨立的現代土耳其共和國,只是領土與帝國全盛時期小多了。


        今天我們所見的伊斯坦堡,新舊雜陳。國際機場宏偉壯觀,展現世界一流現代化的架勢。而新近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海底鐡路,連結歐亞兩區,新穎快㨗。也分担了海峽上方持續興建、外觀氣勢恢宏、高架斜張大橋的交通負荷。老舊的伊斯坦堡車站,讓人緬懷那膾炙人口的東方特快車的諜報故事。而隨處可見的老街、老城、老市場,也見證過往的歷史。至於遍佈各地的羅馬希臘古跡,還有無處不在的教堂、清真寺,也在述說著幾千年東方與西方的往事。


        土耳其人口中,土耳其族約佔七成五,庫德族約佔一成八,餘為其他少數民族。雖同屬穆斯林,但世居土耳其東方及東南方的庫德族,不僅經濟弱勢,政治上亦受打壓,近年転而尋求分離獨立,形成土耳其的重要問題。這是早已加入北約的土耳其,尚未獲准加入歐盟的重要原因。至於南方地中海以希臘裔為主的塞普路斯島,則早己在國際情勢下脫離獨立。


        我們一般對穆斯林的印象,不外皮膚黝黑、留落腮鬍、身材魁梧。不知是否受到911之後宣傳的影響,似乎都覺得有著狂熱好戰不太友善的表情。而女性頭帶面紗,身穿黑色長袍,神秘莫測之餘,似乎有股哀怨穿透出來。然而我們這趟實際接觸的穆斯林,卻都親切友善,笑臉迎人。許多中小學生,不分男女,都活潑漂亮可愛,主動打招呼甚至大家合影留念,歡笑聲不斷,譲人印象完全改覌。


        土耳其其實老早就入歐脫亞,雖尚未加入歐盟,在國際機場賣店卻都以歐元標價,連一般通用的土耳其里拉都免了,這在其他國家似乎少見。而土耳其的食物香料偏多,牛肉羊肉為主,且多為燒烤,海鮮較少;甜點花式繁多,對喜愛甜食的人,真是美食天堂呀!至於水果則出乎意料,品類繁多,西瓜更是人人稱讃。


        優越獨特的地理條件,創造了豐富多元的人文歴史;再加上多様化的自然景觀,以及獨樹一幟的奇幻地貌,造就了旅遊経典土耳其。台土關係良好,電子簽證尚稱簡便。只是尚無直飛班機,這趟包括転機耗時二十小時,也算是體力的考驗吧!
DSC04883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 《甲午、乙未、台灣》〉,到 《東西交鋒,帝國殖民 》,到 《 KANO觀後 》,連續幾篇短文,雖不是以日本為主題,但多少都與日本的近代發展史有關。


        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步入西方列強殖民之路,不過短短幾十年間,台灣、朝鮮乃至部份中國,均在日本統治或統領之下。直到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


        戰後轉眼已歴數十寒暑,國際情勢早已變遷,各國關係更己非昔比。而同受日本侵略或殖民統治的中國、朝鮮、台灣,其國民對日本的觀感乃至評價,出現明顯的差異,中國及韓國人對這段歷史深惡痛絶,人民抱有深切的仇恨日本心態。相對地,台灣歷經日本長達五十一年的殖民統治,一般認為,似乎並未有明顯的仇日情結,甚至,有人還認為有親日的傾向。


        這是小女的提問,也是她給我的探討題材。老實說,有關這些國家仇日親日的現象,其來已久,過去並未特別關注,也少見有關的評論或學術研究。如要深究,或許跟台灣本身的歷史地位、日本取得統治權的方式、乃至其後的統治權更迭有關。


        首先談到統治的源頭,日本是於甲午戰爭打敗大清帝國,一八九五年透過兩國簽訂馬關條約,取得統治地位。其時,清廷對台治理並不積極,甚以化外之地視之。台灣人民雖歷經台灣民主國的短暫反抗,終無奈接受國際合約強加身上,台灣成為日本的屬地,日本政府指派縂督執行統治。質言之,日本是以戰勝國之姿,從清廷取得台灣,台灣人民有如被遺棄。而非以高壓強迫手段從台灣人民強奪統治權。


        而朝鮮在歷史上多維持獨立王朝,與中國、日本建立各種不同關係。十九世紀後半葉,中國積弱,對朝鮮影響力漸退。而日本相對增強涉入,一九一〇年終至逼迫統治朝鮮達五百多年的李氏王朝,以極度不平等方式,簽訂所謂兩國合併條約,朝鮮淪為殖民屬國,日本成為朝鮮的宗主國及實際統治者,開始三十六年的殖民統治。


        而日本主導九一八事變,在中國東北建立滿州國,迎來清遜帝溥儀當皇帝。繼而發動侵華戰爭,在各地建立傀儡政權。並在歷史上留下頗多爭議事件。


        日本對台灣、朝鮮及滿州國的統治權,有其不同的歷史背景,其統治型態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均以日本軍國主義發展利益為優先,雖有所謂大東亞共榮的標記,一體日本化皇民化的推動,但實際上,台灣及朝鮮人民的參政權均有極大限制,社會地位相對低落。


        概括言之,日本對朝鮮之統治,乃是以加強政治勢力為主。而台灣作為日本的屬地,政治上亦採取高壓統治,日本人地位高高在上,而譲台灣人民反感,但亦重視基礎建設及經濟發展。日本統治其間所建立的社經制度及生活文明水平,有關檔案資訊應可明証。而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事件,朝鮮則多於台灣。


        一九四五年,朝鮮與台灣分別回歸,朝鮮獨立為韓國,而台灣依列強協議,交由國民政府接收。當年,台灣人民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熱烈慶祝台灣光復。但兩年後一九四七年卻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台灣人民摔落黑暗谷底。這是台灣人民感情的分水嶺。


        基本上,台灣人民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感覺是負面的。除了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充滿諸多對日本統治階層不滿及輕蔑的話語外,全民歡欣脫離日本統治可見一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人民卻無奈地又深陷在新統治權中。台灣人民乃重新回顧過去日本統治那一段歴程,並很自然地將此切身的感受,投射到對日本的觀感。


        仇日耶?親日耶?這似乎很難一下說得清楚,但其實也是有脈絡可循的。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篇短文《甲午、乙未、台灣》,我們曾提到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之戰,是一場劃時代的戰爭,對中國、對日本都影響深遠,對當年世界情勢亦有重大意義。但要論戰爭的規模,戰況的激烈,尤其是對世界大局的震撼影響,則十年後一九〇四年的日俄戰爭,更是歷史上一埸舉世矚目的関鍵性戰爭。


        話說日本經歷兩百六十多年,相對安定的德川幕府統治,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受西方勢力入侵,國內政治動盪,由鎖國被迫走向開放,社會衝突𣎴安,終至積弱的德川幕府垮台,政權回歸天皇,開始歷史有名的明治維新。這個地處亞洲東方一隅,有著深厚東方思想的日本,在傳統與西潮交錯之間,廣納西方新知,建立西洋政軍體制。在那股世界新潮流中,一夕篡起,尋求生存與發展的契機。


        一八九四年與中國的甲午戰爭,可説是一個試金石。面對同樣遭受西方勢力入侵,也積極尋求出路的中國。渤海灣外的一場海戰,勝負立現。我們暫且不説中國戰敗後,如何走向帝國帝制的崩潰。日本不只讓世人刮目相看,也在世界新局中建立了自己的地位。但我要說的是,日本從此走向了迥然不同的國家發展之路。直言之,那是以全世界為舞台的帝國擴張之路。


        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西方勢力長驅直入,中國只能任人宰割。所謂聯軍,自然是西方列強,或說是西方殖民帝國的組合。但這中間出現了一個東方國家,一個新興勢力的日本。在國際外交折衝結盟,在馬關條約及辛丑條約中積極爭取在中國東北利益的日本。


        但日本畢竟是一個東方國家,在西方勢力東漸之際,除了承受西方的文明洗禮外,也需要尋求因應及對抗之道。而在這股西方殖民狂潮中,眼看古埃及、古印度、古土耳其文化潰敗,古老東方國家相繼滅亡,多少東方國家的文人志士,莫不深思對應之道。而日本這個新興的東方國家,也成為他們関注的焦點。


        一九〇四年,日本與俄國為了在朝鮮及中國東北的利益問題,發生激烈衝突,終致引發一場近代史上重大的戰爭。經過二〇三髙地浴血戰,日本取得陸戰慘烈優勢,控制旅順大連。俄國緊急調派波羅地海艦隊繞過半個地球,馳援太平洋艦隊。兩軍在日本對馬海峽展開驚心動魄的世紀海戰,日本以逸待勞,戰術技髙一籌,取得勝利,歴時一年半餘的日俄戰爭於焉結束。


        一個孤懸亜洲東緣小國,竟然在短短幾十年間,建立起來新勢力,儼然以東方霸主之姿,週旋於列強之間,不僅打敗天朝中國,還一舉擊敗西方強權的俄羅斯,成為亞非遭受西方殖民摧殘國家觀摩留學的對象,甚至是這些瀕臨滅亡國家的希望。


        然而,在所謂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在所謂共存共榮的口號下,日本也步上了軍國殖民之路。除了併吞朝鮮,一九一四年捲入第一次歐戰,一九三一年主導九一八事變,中國東三省納入勢力範圍,一九三七年發動侵華戰爭,一九四一年偷襲珍珠港,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一度氣勢如虹的日本,終於在一九四五年無條件投降,結束了這一段歷史傳奇。


        歷史可為殷鑑,但歷史也常是諷刺的。今天,日本被動揚棄軍國武力,以嶄新的經濟強權重新活躍於世界上,未來之路如何呢?然則世界歷史乃至人類歷史又是如何呢?!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十年一甲子,風水輪流転。送走了癸巳年,今年春節開春,難得在陽光普照中,迎接新到來的甲午年。展望新年,期盼台灣開創新局,民生樂利,諸事順遂。


        一説到甲午年,我們心中馬上會浮現一八九四年,一百二十年前那一場中國與日本間劃時代的戰爭。中國自從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失利,再歷經一八六O英法聯軍的重創,天朝忽然一夕傾圮。而在舉國驚嘆西洋船堅砲利之際,也急起學習洋務,建立了當年號稱無敵的北洋艦隊。而日本則在一八五三年美國扣關黑船事件後,被迫由鎖國開放門戶,進而甚至導致幾百年來的幕府體制的崩潰,而歸政天皇,開始所謂的明治維新。
       

         從新航路、新大陸延伸而來的西方帝國殖民主義,一路所向披靡。由非洲、西亜、南亞而至亞洲文明中心東亜。掀起了東西文化論戰,也吹起了東西文明交鋒號角,最後甚至發展為社會變革,乃至政府體制的更迭。更嚴重的說法,則是東方文化的潰敗,東方國家的滅亡。


        在這股西洋勢力,排山倒海長驅直入之際。中國與日本所面臨的困境,倒是有點相似,不管是中國或是日本,國內都興起維護傳統反抗西方侵略的聲浪。當然,也有認知西方文明進步之精髄,而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日本則在明治之後,所謂「脫亞」而大幅西化。兩國都面臨政治動盪、國家存亡之秋,分別走上相當不同的歷史之路。


        我們今天談論中日甲午之戰,當然並不著重於雙方的勝敗,也無意探究艦隊司令丁汝昌與東鄉平八郎戰術之高下。甲午戰是歷史重要一戰,百年來,論文不知凡幾,論戰仍將持續。我們關心甲午戰爭,因為一八九五年由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下關春帆樓所簽和約,牽動了整個台灣的命運。


        日軍進佔台灣的過程,有諸多歷史的記錄,更有許多不同的說法見解。由早期的清廷官兵倉促間組成新政府,在短短期間內瓦解。其後日軍由東北海岸登陸,進入台北城。爾後一路南下掃蕩,雖遭遇各地方義軍抵抗,幾個月之內,台灣全境盡歸日本管轄統治。今天,日本東京靖國神社仍供奉當年為進佔台灣而喪生的日軍牌位。這一段戰事,日本歷史清楚記載,因歲次稱為「乙未戰爭」。而台灣本地幾乎未用這個說法,連身為當事人的台灣,都未盡瞭解「乙未戰爭」的內涵。


        甲午戰爭變更了台灣的命運,乙未戰爭則是台灣一個歷史階段的結束,也可以説,台灣一個新歷史階段的開始。如果說,日本倒幕歸政天皇,標誌著日本近代史的重大變動,那倒幕實力人物西鄕隆盛所領軍的反政府戦役–西南戰爭,也宣告日本一個階段歷史的結束,新日本的正式誕生。


        近日,日本統治台灣五十一年的歷史,又被推上抬面,功過如何,引起頗多議論。這段歷史應稱為「日據」或者「日治」,也有不同的主張。不管如何,台灣縂是命運多舛。深盼回歸台灣主體,經濟繁榮,政治安定,在國際社會昂然屹立,台灣的國運永遠昌隆。

Harv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